《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還有很多不成熟的范例。雖然可以說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主要是對于當時農耕生活,祭祀,還有男女愛情相關主題進行的描寫,但畢竟產生于中國詩歌發展的萌芽時期,其本身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http://www.paopaoche.net/android/490666.html
這種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天來看也不失為是一種語言特色,比如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首唐詩就是如此。《詩經》當中存在重章疊句,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也都見識過。但是像這首詩這般厲害的,還真不是很多。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國風·周南·芣苢》,《詩經》中的這一首古詩一共6行,每一行只變了一個字,絕世少見。不要說在后續成熟的詩歌發展當中的,就算是《詩經》當中重復到這個程度的,也是比較罕見的。
“芣苢”,是一種草本植物,也就是車前草,它的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中國人向來對草藥有濃厚的興趣,這樣一種文化心理傳承了幾千年。雖然今天存在一些爭議,但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改變的。
這首古詩就是寫著人們采集車前草的場景,反映的是大家進行農事工作的場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大家一起都在田地里采集車前草。而且還有節奏地唱著歌謠,這是多么熱鬧的勞動場面,熱火朝天。大家在一起又說又笑又忙碌,唱著歌兒更增添了幾分情趣。
“薄言”,是一個語氣助詞,發語詞在這里主要的作用是補充音節。“薄言采之”,我們趕緊快來采呀;“薄言有之”,我們快把這一片地的車錢草圈起來;“薄言掇之”,趕快伸長了手去采集;“薄言捋之”,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薄言袺之”,一手提著衣襟兜著(顯然當時勞動生產工具比較缺乏);“薄言襭之”,把衣襟扎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里面塞裹。先民們沒有采集的籃子或者袋子,就塞到衣服當中。
《詩經》中的這首詩就是之前描寫勞動生活的場面。這樣的詩歌當中對于現實主義傳統發揚的最為明顯,而且這種反映農村生活的詩篇,不但開啟了后人詩歌創作對田園生活的關注,而且對于后世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