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頭橋,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在三月份的時候就寫過一篇《桂平:城南故事(三)——人頭橋》,幾個月過去,隨著郁江沿岸工程推進,江邊慢慢的變化著,路過這人頭橋,又看看它,再講講關于它的一些歷史故事,以讓人更好的記住它,趁它還在,還沒拆到,還可以多看看!以后拆了再寫,那就只能憑空想像了,憑記憶描述了。
人頭橋,也有人稱之為仁壽橋,按現在分析,這“人頭橋”的叫法,肯定是桂平街的口音導致的結果,“人頭橋”,“仁壽橋”白話音實在接近!關于橋的各種資料,流傳下來都很少,都十分簡單。
這個橋的真正名字,切切實實的,就叫接龍橋!道光年間的桂平古城圖就明確標明了它的身份!這個地圖,在桂平博物館潯城春秋展廳中,在中山公園游泳場圍墻處的桂平歷史長廊中都可以看得到。
這橋在后來為什么被改稱為仁壽橋,估計就應是民國期間的事了。這段改稱的歷史,隨著老一輩的桂平人的逝去,應該沒有被準確流傳下來,現在只能猜測了。
而“接龍橋”之名,則始于清。享譽清史的康乾盛世,后人敬仰,對于潯州府,桂平城,卻是封建社會中的最后一次繁榮,最后一次建設!可以說,就是因為這一段時期的國泰民安,才形成了讓桂平念念不忘的各種人文景觀,勝跡!
康熙二十年至五十一年間,時任潯州知府,阿琳,在城內重建了幾處地方,至今還留有名,還可以見遺址,還流傳著傳說。
重建四穿樓,并易名為永鎮樓,至今名稱還在,仍殘有一角建筑遺存。(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五)——桂平清代古城之四,四穿樓)
接龍橋,也建設于這個時期,準確來說,是重建!根據記載,這處橋有舊名叫迎恩橋,重建后,才始改名為接龍橋!
迎恩,接龍,這樣的名字,不難想象,肯定與封建皇朝的帝皇有關系。只是,這里曾經發生過什么?
也許這和明代歷史有關,明正德年間,朱厚照賜改大藤峽名為“永通峽”,是不是潯州府官員在此地恭迎圣旨宣達呢?又或明末,1647年,南明永歷年間,曾在此地駐軍!
諸此種種,牽強附會的傳說,傳聞,是不是比較附合這個名字呢?
站在橋上望郁江,遠處已是現代氣息,高樓林立,底下的郁江故道早已沒有當年的風景,江水礁石雖依舊,江岸兩邊已不同。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流灘水電站興起后,這郁江故道就已慢慢沉寂下來。
當年繁忙的南江上渡兩岸,渡船往來,南來北往的商,客船,早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已讓人遺忘!江對岸那片區域,由于馬流灘船閘,電站的施工,那一岸已成為一個人工島!南岸的人們的生活,出行方式也因此改變!
接龍橋一帶也幾番變遷,清嘉慶二十五年,曾再次修整。橋跨過的水流,從潯州古城里流出,也許是城內各水塘匯流出來的,或者是城內排水。現在橋洞里流出的就是居民生活污水為主了,畢竟城內環境已經是翻天變化了。
曾經,桂平城的古城墻就在橋的北面幾十米處,自從民國時期下令拆除后,城墻與橋之間的空地才有了建筑。
1975年底開始,為抵御桂平一地的江河水患,在全縣范圍內,桂平先后建成郁江西堤、東堤,潯江東堤、西堤,黔江北堤,江口堤、大樟堤等一批防洪堤,總長達150多公里,
在郁江沿岸的防洪墻,主要是從現在郁江大橋橋頭處直到接龍橋橋尾止,幾公里長。修筑到接龍橋這段時,接龍橋在防洪墻之外,防洪墻緊貼內橋欄施工,從此,接龍橋不再完整,缺失了一邊橋欄,橋面的大青石,花崗巖石也重新鋪設成為今天看到的樣子,這也是接龍橋的最后一次修整與建設。
三十多年過去,這里周邊,已經完全靜寂了下來,江面無船行,路面少人行,每天冷冷清清,除了這一地居民,基本沒幾個外人會走過這里。不管它叫“接龍橋”,“仁壽橋”,還是“人頭橋”,這些都漸漸不被人提起,它的風光早已不在,地位早已不再重要。
相信用不了多久,它也僅僅存在桂平的記憶里,存在于各種字里行間!它對于古潯州,古桂平很重要,但對于新桂平,新桂平人,都無關緊要了。只有和它有同時代經歷的這一代桂平人,才會想起它,記起它,寫下它!就如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記寫下的,只是還沒走遠的潯州府,老桂平,還沒完全翻新的桂平城!
這里是桂平,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
謝謝閱讀,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