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書中關于信仰與道德的關系有著具體的闡述,有信仰就會有約束,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會有著約定,道德會有底線;而沒有信仰,道德會不會有底線,這會打個問號?
書中阿遼沙和佐西馬長老是善的代表,陀夫有信仰,自會相信上帝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文中大段的心理描寫就是佐證,陀夫在剖析人物性格方面絕對擔得起最高級的贊美。
接下來說說另一個極端代表:老卡拉馬佐夫,我覺得有一句話可以形容老卡拉馬佐夫最貼切不過,“人至賤則無敵”,哈哈,真是這樣,道德對于他來說沒有絲毫的負擔,沒有上帝,沒有道德,一切皆可,只求自己舒服,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妻子有其利用價值,是能帶來陪嫁和錢財的東西,孩子可以不管,只覺得他們是負擔,生死好像跟他一點關系也沒有,完全沒有為人父的責任和擔當,他只會享受自己的生活,一切皆只考慮自己,并且想一直這么過下去。值得稱道的是,老卡拉馬佐夫很有一副經商的頭腦,很會賺錢,賺來的錢也只供自己消遣,完全不用考慮兒子們。
有一種人,只要過了自己良心上那道坎,只要不觸碰法律,活的是相當自由隨意,看來還真是放之四海皆可,哪里都有這樣的人。只為自己考慮,完全沒有道德觀和信仰的約束,想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老卡拉馬佐夫就是這類人的最真實代表。
還有一種人,也是一個代表,他不信上帝,內心卻希望自己信,也擺脫不了道德的約束。這就是二兒子伊凡。伊凡的童年是孤兒式的,沒有像阿遼沙那么多人愛,他早早的自食其力,一個人讀書生活,刻苦努力,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還時不時的發表些文章,有很多自己獨立的見解和主張,理論性很強。
文中宗教大法官一章很著名,陀夫做了很好的假設,把他的思想假設放在了伊凡身上,這個時候的伊凡更像個理論家,把他反教廷的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渴望相信上帝,又沒辦法使自己相信真的有上帝:十六世紀,宗教裁判所權勢通天,基督再次親臨人間,卻差點被宗教裁判長送上了火刑柱,他對基督說:你已經把權利給了教皇,那你自己也沒有權利對自己說過的話進行更改。教廷需要基督,但這個基督必須是已經死了的。
基督教認為任何人天生都是有罪的,伊凡反對這種觀點,他用孩童來舉例反駁。一個孩子,健康、天真的長大到八歲,這個過程中從沒有得到過愛,反而被虐待致死,那這一孩童有罪嗎?他認為孩童無罪。
伊凡在理智上否定了上帝之后,給出了行為準則。沒有上帝,一切皆可。沒有上帝,即沒有任何神圣的東西,亦沒有罪惡。盡可為所欲為,只要小心街頭轉角處的警察。他提出這個理論,卻怎么也沒辦法踐行,然而實踐著這種理論的卻是老卡拉馬佐夫。同時這歌理論也把后面要講到的斯麥爾加科夫的腦子給攪和亂了。人如果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來一個思想接受一個思想,再加上沒有堅定的信仰基礎,那頭腦真的很容易被攪亂。
我是東杰,不想把文章寫的太長,分開來表述讀起來更容易些。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