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個飲食文化很濃重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會有當地的一些特色,而地方小吃一定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地方特色的東西,那些我們一直都喜歡吃的食物,都是隱藏在小巷里的美食,融合了當地人的口味和文化的,北京身為一個歷史悠久的現代與古典結合完美的城市。當然也有很多知名小吃,那我們就來看看北京的十三絕,十三種非常的受北京人喜歡的小吃都是什么。唐詩
驢打滾,它又稱豆面糕,用黃米面蒸熟后抹上豆沙或紅糖,均勻的卷起來后,在表層撒上白糖和黃豆面制作而成,它的特點就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艾窩窩,在每年農歷春節前后,北京人都會買一點回家,也會從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也屬春秋品種。艾窩窩呈圓形,表皮用糯米,餡料是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做成的,吃起來美味無比。
豌豆黃,它本來是民間的小吃,后來傳入宮廷。做法是用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吃起來細膩、入口即化,味道香甜。后來的慈禧太后很喜歡吃,是一道出名的宮廷美食。
糖耳朵又叫蜜麻花,這美食在北京比較常見,家家糕點店都有,糖耳朵棕黃油亮,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味道不錯。因為它外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糖火燒,北京人的早點桌上,都有它的身影,已有300多年歷史,也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糖火燒綿軟不粘,也比較適合老年人食用,先將缸燒紅,再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烤熟再吃,也是這個獨特的方法出名。、
面茶,北京人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就是一手拖著碗,再沿著碗邊轉圈喝,一般不是本地人,都不能用這種方法。。制作好的面茶上澆上一層芝麻醬,再在芝麻醬上撒上一些花椒鹽,這樣一碗老北京風味小吃就出現了。
炒肝,它是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不可替代的,出鍋的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也是面茶的吃法,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
焦圈,它在北京是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的一種美食,北京人早餐一般都是夾個焦圈配著油條吃。而且它價格實惠,酥脆油香的味兒,讓人回味無窮。
還有姜絲排叉,蛤蟆吐蜜,奶油炸糕,馓子麻花,糖卷果這十三種是北京很出名的小吃。大家可以去嘗嘗這些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