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的形狀非常有意思,它既非正常的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而是不規則長方形。一般古都形狀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而漢長安城不一樣。細看可以發現,漢長城除了東城墻外,其余三面城墻均多有曲折。
那么,為何會有如此設計風格呢,古代對建筑設計是非常有講究的,這其間必點有值得我們探究的地方。其實,對于它的形成原因,自古以來在學術界便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看法。總之,其形成的原因的復雜的。
想要知道漢長城的形狀形成原因就必須要去考慮它的地理因素以及當時的建筑思想,從根本去挖掘其內因。陽成延是當時漢長安城的設計者,他在設計的時候在考慮地形因素的同時又以“法天”為依據,意在模仿天象的形狀,為此,后人也稱此為“斗城”。而“斗城”這一說法其實也是較多人認可的。
所謂“斗城”,無非就是模仿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狀來建城。除此之外,古代的都城的建造必然會和與“君權神授”相結合的起來的,這點無可厚非。那么接下來,我將從秦都咸陽對漢長城的影響;“因天才就地利”的筑城思想的影響;“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這三方面影響對漢長城形狀的形成原因形象研究分析。
秦對漢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制度上,還體現在都城建設上。漢長安城的形狀直接受到秦都咸陽布局的影響。漢長安城的多處宮殿是在秦宮的基礎上修建的。如漢長城中的桂宮,它便是在秦甘泉宮基礎上修建的。秦始皇在完成大一統后,國力不斷增強,個人的欲望也隨著權利的強大而不斷膨脹。
而最能體現其權利和欲望膨脹的地方就在于其對都城的擴建上。秦都咸陽是在秦孝公十二年開始立都的,在建造設計思想方面采用了“天人合一”的“天法”思想。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地形環境及建城思想的影響而不斷擴大,并一直向渭河以南擴建。到秦始皇時期,秦都咸陽的建造規模更是空前擴大,幾乎整個關中平原都成為了其都城。
后來,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聞名于世的阿房宮開始修建。據說,是秦始皇本人嫌棄秦都咸陽宮廷過于小且人口眾多,他有他的抱負,自是要建造一開始修建個自認為與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的帝王之都。
秦始皇的帝皇之都實質上是要將咸陽擴建到渭水以南的“豐鎬之間”,以此達到“渭水貫都”的目的。此舉,地理因素充足又能和天象相結合,簡直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最終完工建成一種南斗形狀。不得不說秦始皇確實是個天才,而這一設計更是一種奇跡。
我們都知道,古代在各方面都是十分講究的,尤其是在建筑選址上。而古代都城的選址那要求就更高了。
著名的地理學家史念海曾指出:“古代都城所在地的選擇,一般是探求國土之中心,利用交通沖要的位置,憑恃險要的地勢,與其策略相聯系,接近王朝或政權建立的根據地,在經濟上較為富庶的地區”。而漢長安城的都城規劃設計就是根據此思想來對地形合理布局的。總之,漢長安城就是以秦都咸陽渭河以南的宮殿作為建造基礎的。
前面也說過,漢長安城除了東墻外,其余三面都多有曲折,那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實質就是“因天才就地利”的筑城思想的影響。漢長安城的南城墻之所以方向不正且多有曲折,無非就是受到宮殿和地形以及要像南斗星這幾個條件的制約。當時的城墻建造多為防御型工程,“居高臨下”是要點。而當時的設計者能夠突破種種難點,可謂是智慧超群。
漢長安城由于是以秦都咸陽渭河以南的宮殿作為基礎的,因此其形狀就不能受到秦宮殿、渭河等的制約,從而便形成了不規則形狀。不過好在設計師陽成延對長安地區的地理環境相當熟悉,更是巧妙的利用地理環境優勢規劃出了如此宏偉的長安城。而漢長安城也因此成為了“因天才,就地理”營造都城的典范。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哲學思想中占據主體地位。這一思想深深影響著當時的人們,各大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他們在其作品敘述中都有貫穿這一思想。孟子認為,“天”是自然界的最高存在,“人”則是道德主體。
孔子在《中庸》也中也有提及“誠明合一”即“天人合一”。自古以來,在建造方面人們都十分注意“天人合一”,力求達到與自然界的和諧。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古人的做法是十分值得我們后人去借鑒的。不管是做什么,我們都要力求達到與自然界相和諧而非去蓄意去破環自然。
其實,就自然科學發展方面來講,當時的人們對天文星象都應該是有較為深入的了解的了。他們的都城設計的指導方針便是取法于天象,把都城的規劃建設與天聯系在一起,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來構建都城,將天象融合進了建筑的布局中,同時又將天體規劃觀念巧妙相結合。這不得不讓我對我們的古代先賢的敬畏又增加了幾十倍。
綜上所述,我們能看到漢長安城的不規則形狀其實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其在受“天人合一”的建都理念的影響下,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等因素,再加上設計師超群的智慧突破種種制約。不得不感慨,我們中國古代在建筑方面的“巧”而“精”。
而我們中國古代的建筑師在當時便懂得因地制宜,巧用地形,更不拘泥于方形、圓形、長方形等形狀的約束限制,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這些都無不顯示著我國自古以來在建筑方面的造詣。
參考文獻:
徐衛民.漢長安城形狀形成原因新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