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真的很賺錢嗎?為什么有很多直播帶貨的明星都非常慘?
直播帶貨真的不賺錢嗎?為什么那些直播帶貨的人甚至明星都趨之若鶩?甚至有的地方成為直播帶貨村?
直播帶貨的流行與互聯網的火爆現象是一樣的,而如今所謂的直播帶貨的火爆到底有多少實際兌現還是一種泡沫卻讓人迷惑。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直播電商超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40萬,觀看人次超500億,上架商品數超2000萬。這意味著,平均一天就有5萬多場電商直播,每天觀看人次超2.6億。
如此火爆的場景和如此大的直播量和帶貨量,肯定有的人是賺錢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賺錢。實際上,直播帶貨賺錢不賺錢取決于三大因素:
第一大因素,直播帶貨的人是否是流量明星和頭部直播帶貨明星?
直播帶貨肯定有的人是賺錢,否則也不會引發現在這樣的火爆。
今年5月董明珠開播直播帶貨,開始30分鐘格力銷售額突破1億元,全場3個小時成交額達到驚人的3.1億元;5月15日董明珠又到京東做了一場直播帶貨再次大爆發,單場帶貨7.03億,創下了家電直播帶貨史上的最高銷售紀錄!但畢竟董明珠是搞銷售出身,而且有格力電器的背書,曾經董明珠憑著自創的銷售模式,一年賣出1600萬空調,銷售額占公司六分之一,奠定了她在格力的掌門人地位。因此,如今直播帶貨取得奇跡并不神奇。
有報道稱,直播“雙子座”薇婭和李佳琦在今年的“雙11”節前的直播預售中,10月21日薇婭和李佳琦從晚上七點直播到了凌晨,當天兩人的GMV總和接近70億元人民幣,最終的成交額分別達到33億和35億,如果按照抽成比例進行測算,薇婭和李佳琦一晚上就賺了接近8億和6億。被網友稱為:薇婭一夜帶貨能得一套房,李佳琦一夜帶貨可以買1.3億上海豪宅。
可見,這個互聯網直播帶貨的時代仍然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經濟特征,即贏家統吃的時代,流量明星紛紛加入直播帶貨有的成績斐然,自然是賺錢多多,但更多的明星卻是在直播帶貨中折戟。
有媒體報道,坐擁千萬粉絲的小沈陽直播帶貨一款白酒,成交量只有20多單,更可怕的是第二天的退貨量高達16單;葉一茜直播帶貨某爆款茶具,最終單價200多元的茶具只賣出去的總金額不到2000元。
明星是如此,那些開直播帶貨的蕓蕓眾生的業績更是可想而知了。
第二大因素,直播帶貨的人是否具有比別人更獨特的商品和服務?
除了流量和名氣之外,直播帶貨已經從簡單粗放式的強推轉而向理性和精挑細選,這對于帶貨人的要求更高、直播的準備更好、貨品的選擇更細致。
大家都知道,流量明星劉濤的直播首秀就有超過2000萬人觀看,1秒鐘賣出了5000臺手機,銷售額突破3000萬的成績也是十分可喜。劉濤直播間里的好幾款產品幾乎是一上架就斷貨,讓網友直呼搶都搶不到,最終的交易金額更是高達1.48億。畢竟劉濤的社交賬號擁有超過4000萬的粉絲,她的人氣基礎比其他專職主播們好了太多,所以在第一次當主播的時候吸引到更多的觀眾也并非難事。但是,劉濤在選擇直播帶貨商品的挑剔和精挑細選也是有名的。直播期間,劉濤熟知要銷售產品的價格、信息,并能設身處為網友考慮,為觀眾答疑解惑,講解過程十分詳細。
董明珠后來的帶貨業績卓然,但是在今年4月24日,董明珠直播電商首秀時,由于各種準備不足等原因,幾個小時的直播中僅賣出23萬電器,其中格力電火鍋賣出5件,空氣凈化器賣出3臺,6000元以上的商品基本上銷量都是0。后來也是經過精心的準備才打了一個翻身仗。
薇婭、李佳琦等雖然具有粉絲基數巨大的因素,但他們對即將銷售的商品有很清楚的認知,工作做足細致。薇婭前段時間推廣袁隆平水稻,1分鐘就已經賣出了86萬斤,都是因為提前做足了功課。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直播帶貨的商品一定要貨真價實、商品的活動力度大、對大眾的廣泛的吸引力。
相反,一些直播帶貨者對產品不熟悉、產品活動力度弱、缺乏商家的足夠支持,在直播時只是坐在主播旁邊當代言人,直播帶貨的效果自然難以如人意。
而如果直播帶的貨只是大眾商品,沒有特性,直播效應自然就難如人意。
第三大因素,直播帶貨的人是否具有廣告效應和轟動效應?也就是話題性。而對于轟動效應和話題性將來要受到嚴格管控
直播帶貨之所以流行,自然有通過網絡溝通了供求信息的功用,比如現在的很多農副產品的直播將深山里的農副產品和山貨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有更多的機會采購到,這一點作為常態化的直播帶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如果希望通過直播帶貨成為賺錢的工具甚至是賺大錢的工具,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了。一些直播帶貨流量主可以通過直播帶貨實現分成收益,有的明星雖然直播帶貨量不足但可以通過直播帶貨起到廣告效應和轟動效應,也是一種功能和選擇。還有的直播帶貨通過話題性制造來博取流量。
現在已經到了直播帶貨遍地開花的時代了,甚至有的人說是“無直播不電商”。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3.9萬家直播相關公司,其中有超過2.8萬家是今年新增企業,為2019年全年新增數量的5倍。其中,我國今年第二季度新增直播相關企業達8,600家,環比增長470%,第三季度新增達1.4萬家,環比增長66%。如此大量的直播相關企業、如此眾多的直播帶貨人,要想在這個行業取得好的成績和收益越來越難了。
而我國相關部門也已經開始對直播帶貨中的各種不規范行為甚至違規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和管控。今年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要求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針對網絡直播營銷中虛構交易或評價、網絡直播者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等不正當競爭問題,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重點查處實施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仿冒混淆、商業詆毀和違法有獎銷售等違法行為。
因此,直播帶貨賺錢的時代已經開始分化,大眾化的以自營和真正的主營商品銷售的直播帶貨、少量直播帶貨頭部明星直播帶貨成為分化的趨勢,而那些簡單地以代言方式直播帶貨或者沒有主營商品的直播帶貨將逐步淘汰。(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