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民儉/文
一、古蜀史脈絡
顓頊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在蜀中,是為柏灌侯。柏灌與蠶叢共治蜀中二百余年。柏灌的侯府是在玄囂所筑之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增加了幾座附城。柏灌這一支到禹是第七代。雖然《史記.夏本紀》說鯀是顓頊的兒子,但鯀是堯的大臣,仕堯時距顓頊逝世已有百年,明顯不可能是顓頊的兒子。漢書律歷志則云“顓頊五代而生鯀”。這與《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一致:禹為黃帝和嫘祖的耳孫,也就是九世孫。因此禹就是顓頊七世孫。禹的父親是鯀,母族在北川,禹出生在北川。柏灌一族受鯀牽連,被舜代堯執法,“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于是柏灌一族被流放到山東,變成了東夷人。逆境中,禹處變不驚,任主城荒廢,以示對舜的決定的尊重,將附城交給不在流放之列的親戚照管;與舜商議調若水一帶的親戚北上守護祖地。因北上人馬和舜、禹都是顓頊一系,舜同意了禹的請求。禹再與蠶叢商議讓出一塊地盤;向南方親戚發出求救,要求派人北上,守護蜀中祖根父業。禹在南方有什么親戚?顓頊的父系和母系皆在南方。
南方親戚很快北上,駐扎于三星堆一線,是為魚鳧集團。魚鳧集團住在鹽亭、北川和寶敦組成的三角形中,便于對三地的支援。于是蜀地成了禹族的后備基地。
隨著禹成為國家領導,給魚鳧封了侯。由蠶叢與魚鳧共治蜀中。
二、夏朝對后備基地的建設
成都十二橋的房屋建于夏朝,但一直空置到夏朝滅亡后,禹族的子孫和夏朝遺民才入住。成都十二橋文化的考古有證據。網友汪時秀聊天下,《十二橋遺址群各期的年代》中有數據:“十二橋遺址群第一期第I段的典型陶器與三星堆一號器物坑的基本相同,它們的年代也應相差不大,第1段的年代也應不晚于殷墟二期才是。關于這一點,碳十四的測年數據也提供了佐證。十二橋遺址群第一期第1段的碳-I.四數據共2個(碳十四數據均摘自注釋書,下不一一注出),測年結果一為公元前2037一前1787年(標本ZK-2132的樹輪校正年代),另一為公元前1878前1641年(標本BK86095的樹輪校正年代)。這兩個數據的樹輪校正年代相當于夏代?!边@里出現的碳十四數據,早于出土陶器年代特征的情況正好說明,房屋建設好后并未啟用,是后備基地無疑。從碳十四數據看,太康失國時就建了一部分。過了百多年又繼續擴建。
三、夏朝文明轉移到蜀中的證據
考古學已證明,“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從長江中游經三峽西遷成都平原、征服當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時西遷的還有鄂西川東峽區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說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東峽區土著文化的聯盟為主體的考古學文化?!毕某z民西遷,史書為何沒有記載?史書沒記載的東西太多了,但商朝的統治者心知肚明,時刻關注著蜀中的風吹草動。經常都想著要伐蜀。說白了,商朝管不到蜀,蜀仍在夏朝人的手中。
第二類證據是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中的夏朝文明因素。如青銅神樹的源頭就是山東日照天臺山的這塊祭祀碑(見下圖)。
這是一塊書畫同體的石碑,碑所處的位置在古少昊之國,周圍是羲和部落遺址,因此斷定此碑比《山海經》早,有四千二百年以上,堪稱中國畫的老祖宗。去年民間學者馬賀山,對碑上的文字進行了釋讀(從那群人開始,順時針讀):夏日,星月,王兇,焚吉。他解釋是:“夏人祭拜日月星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兇化吉,能迎來五谷豐登,天下太平。
這是一篇先王率子民夏人到天臺山祭祀日月星之神的大典,先王有疑,祭祀前進行了占卜,兆文彰示,用柴燎祭,逢兇化吉,于是,先王與子民一同到扶桑山頂,燃起木柴,送月迎日,鼓樂齊鳴,載歌載舞,一片歡騰。馬賀山所說的夏人不是夏朝人。而是華夏人。老祖宗伏羲、女媧是華胥族,胥和夏相通,所以中華又稱華夏。
我讀了兩月,終于發現碑的中間畫的是十日圖。那群人其實是九個古夏字(有一個被風化掉了),是九只馱著太陽的金烏。一個太陽在天上,一只金烏馱著太陽站在待飛區,準備第二天起飛。另外八只金烏在旸谷中休息(非常遺憾,休息區的一只金烏抵不住歲月的侵蝕,被風化了),合起來正是十日。正是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太陽神鳥。是誰將東夷文化帶到了古蜀國?夏朝遺民!別忘了《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
第三類證據是夏朝文字。
這是三星堆出土的夏朝文字:
金杖上是中原的象形字:魚鳧王。因與商朝對立,所以魚鳧稱王。
下面是三星堆出土,可能是解放前就流落民間的文物上的文字。
夏朝遺民摹寫的夏朝以前的文字:
夏朝遺民摹寫的夏朝官方文字:
天禹先祖。
夏朝遺民用和甲骨文比較接近的夏朝文字書寫的文章:
夏朝遺民對二十八宿的研究:
十六宿?
女土蝠?
古蜀國本就是禹族的祖根父業。落難了的人沒有道理不回家。
四、十二橋文明是夏朝文明的延續
隨著夏朝的滅亡,后備基地啟用,成都十二橋及周邊住進了夏朝遺民和禹族子孫,形成了十二橋文明。十二橋文明應始于商初。十二橋文明與三星堆文明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是指十二橋向三星堆輸入了夏朝文化,東夷文化,并與魚鳧集團原有的炎帝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三星堆和金沙文明。而魚鳧王(商代是王,周代是侯)則是禹族的代言人。區別在于,十二橋是夏朝遺民的文化,是夏朝文明的延續。從三星堆流散在收藏家手中的玉刻文字看,十二橋遺址有夏朝文字刻在玉石上,可能有夏朝遺民編著的夏朝和夏朝以前的歷史書,有許多的古籍。因為十二橋文明持續的時間是一千多年,而且生活安定,足夠夏朝遺民中的學者去慢慢地書寫編輯。
有夏朝遺民處就有禹王宮。我猜測,在十二橋一帶,有一座商代初期到春秋時期的禹王宮遺址,規模和輝煌程度不比三星堆差。那處禹王宮,祭祀的是夏朝的祖先,是夏朝文明的延續,與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有所不同。
正是,夏雖亡猶未亡,偏安古蜀。三星堆和金沙,魚鳧之都。十二橋古遺址,夏遺民住。秦兵來避走進,橫斷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