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國內動力電池“白名單”正式消失。
2015年11月,工信部發布了首批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截至目前共發布四批,有57家企業入圍其中。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動力電池“白名單”是什么意思,即滿足《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的動力電池。在實際操作中,新能源車只有搭載了“白名單”內的動力電池,才能踏入國家豐厚補貼的獲取門檻。
(主力電池廠家市場份額,數據來源于乘聯會)
這種前因后果的關系,導致部分國產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蒸蒸日上,從2012年至2017年的5年間,國內動力電池的裝機量增長了55倍,并且催生了一批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合肥國軒等龍頭企業。
甚至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也逐步提高,展現絕對優勢。“獨角獸”寧德時代不僅與比亞迪之外的本土主流車企全部達成供貨協議,與上汽、廣汽、吉利、東風、一汽等建立合資合作關系,還為寶馬、大眾、戴姆勒、豐田等跨國車企巨頭供應電池。
但你們知道嗎,曾經上汽、一汽、長安、長城、吉利、奇瑞、江淮等是采用LG和三星電池的,后來受制于“白名單”限制,為了補貼,無奈轉投國產電池的懷抱,而LG、三星、松下等外來電池商巨頭有苦不能說,只能干瞪眼。
如今“白名單”被廢止后,業界許多聲音都表示對國內的動力電池行業影響不大,畢竟我們已經登頂了,大格局已經成型。但沒有了進入戰局的條件限制,再加上未來某一天國內的新能源補貼完全取消后,一直蠢蠢欲動的日韓動力電池企業一定會發起猛烈的進攻。
其實,在新能源補貼即將消失的風口,這幾大電池工廠早已開始了擴產計劃。
目前,國內有四家外資電池工廠,分別是韓國的SK、三星SDI、LG化學和日本的松下。這四家電池制造商從2013年開始陸續在中國建廠,但從來沒有進入過動力電池“白名單”。
●LG化學計劃總投資1.2萬億韓元,于2020年前在中國擴建兩家電池廠。它還與吉利控股99%的子公司上海華普國潤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及銷售電動汽車電池。
●很早之前,外媒披露松下計劃斥資數億美元在中國電池工廠部署兩條新生產線,將其在中國工廠的動力電池產能增加近一倍。
●而三星SDI,選擇加速攻占電動車用圓柱形電池市場。繼捷豹之后,三星SDI也將為小鵬汽車供應21700規格的電池。
當大家還在安慰自己:“白名單”的消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的時候,危險已經來臨了。未來,這幾大日韓動力電池車企必然是寧德時代、比亞迪的有力競爭對手,尤其在2020年以后,將是電池技術和穩定性更佳的它們大展拳腳的時候。
所以你們覺得,失去了“保護傘”,寧德時代、比亞迪的日子還會好過嗎?屆時,難道要用老套路“價格戰”來維持市場占有率?那么,電動車會降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