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雨之后, 被清代美食家李漁譽為"蔬食第一品"的春筍,紛紛破土而出,又到品嘗春筍的最佳時節了。春筍不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勢不可擋的頑強精神和節節向上的品格,而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春筍好吃,訖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詩經·大雅·韓奕》:"其簌維何, 維筍及蒲。"可見自古以來,就視竹筍為上好的蔬菜。宋朝蘇東坡對竹筍尤為偏愛,當他被貶黃州時, 曾作詩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隙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可謂自得其樂了。后來在杭州做官時,東坡每飯必有筍,其傳誦一時的"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更是明白表示筍是餐餐所不可少的。宋代詩人楊萬里更是直截了當地發出了"不須咒筍莫成竹,頓頓食筍莫食肉"的吟唱。佛家對食筍更是情有獨鐘,宋代高僧濟顛有《筍疏》云:"拖油盤內煿黃金,和米鐺中煮白玉。"宋代高僧贊寧還寫了一本食筍的專著《筍譜》。清代戲劇家李笠翁則把竹筍提到"蔬食第一品"的高度,他在《閑情偶集?飲饌部》中說:"凡食中無論葷素,皆用竹調味,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則諸位皆鮮。"如此這般,足見無論是歷代文人騷客,還是市井草民都對竹筍評價之高、喜愛之深。春筍來做菜,葷素皆宜,清炒、燉湯、做餃子餡、三丁包餡,加入肉更是能將"鮮"發揮到極致!
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的美譽的春筍既可為席上珍品,也入尋常百姓家,適于家庭小酌。
春筍、薺菜、豬肉都是龍城這個季節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將這幾樣放在一起,也是一道相當惹味的家常菜。雖然簡單易上手,食材的處理、調味等方面也都是很技巧和講究的。
會解風情的你,連剝筍的過程也是充滿了愛。外面雖然糊著泥巴,一層一層剝下筍殼,看著手中的筍越來越苗條,白嫩的身體漸漸顯露出來;春筍嫩嫩的,又恰似一個在被窩里睡過了寒冬的姑娘被你吵醒了,瞪著銀玲般的大眼睛可憐兮兮的望著你!
回首歲月,時光不過是一場淺淺的相知。陽陽的春暖,濃濃的筍鮮,淺淺相知,淡淡相忘,堅守信念,執著追求人生的夢想。再回首,偶然記憶如流星劃過寂寂夜空,汩汩熱浪撼動心房:那一瞬間的交相輝映,早已化作彼此靈魂深處最永恒的回味與絕唱。
是純凈得像水滴一樣的音樂,不象是世間的曲調,卻是可以相伴終生的旋律。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個故鄉,竹笛能勾起陣陣的鄉愁,因為那不是俗世的聲音。風笛的聲音遠遠地從那個闊別已久的地方傳來,那里有蒼翠的竹林、綠色的小溪、潔白的太湖、溫暖的土壤,還有親切的的童年小伙伴。
喜愛吃筍,春筍、竹筍、冬筍、毛筍、淡筍、野筍和竹鞭筍。筍是很有春天味道的鮮口菜、百搭菜,花樣百吃,拌、炒、燒、煮、煨、燉、油燜筍。樂吃筍,吃筍樂,怎么做怎么好吃。竹筍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更是不容忽視,笑在臉上,笑也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