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慶(河南中原油田)
人們常說“奇石是發現的藝術”,可見發現對于奇石的重要。人們賞石玩石藏石都是從發現奇石開始的,只有發現了奇石所蘊含的美,才有可能對奇石產生興趣,并逐漸加入到賞石玩石藏石人的行列。但對奇石的發現,絕不僅僅是發現奇石所蘊含的美那么簡單,而應該是發現奇石的美與不美的統一。
一、發現奇石的美是基礎
奇石源于自然,在不被人們發現之前,它們都是普普通通石頭中的一員。奇石能從眾多普通石頭中脫穎而出,靠的全是人的感受,是人們感覺到它具有“出乎人們想象”之處,而且這“出乎人們想象”之處正好與人們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可以讓人因而產生驚喜、獲得愉悅、怡情養性等等——也可以更簡單地歸納成可以讓人們從中獲得快樂感!但這種發現的本領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更不可能與生俱來。它首先需要發現者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可以在見到石頭后產生聯想,并挖掘出它本身所固有的可以觸發人們快樂感的特征。一旦發現了,一塊奇石就可能由此誕生,一塊原以為比較缺乏看點的通貨,也可能因為一次偶然的發現而身價倍增!就是說,不能被發現美的石頭將永遠與奇石無緣,奇石的美需要被發現。
二、能發現奇石的不美是鑒賞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在賞石玩石藏石人中,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就是越屬于剛入門的,越容易自我陶醉。往往是獲得了幾塊稍有些看點的石頭,就好像獲得了世上最好的“寶”物一樣,百般呵護、萬般憐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學習、交流之后,多數會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原來很幼稚,曾經以為“價值連城”的至“寶”可能得悄悄地“放生”。石頭仍然是原來的石頭,怎么一下子就從“金坨坨”變成“泥疙瘩”了呢?這是由于賞玩者在經過大量的品鑒實踐后,也能夠對奇石進行總體評價了,其中既包含有美,也可能包含有不美或者說缺憾。
在某種程度上說,發現奇石的美要相對容易,只要有一定社會經驗和審美情趣,只要他愿意,都有可能發現奇石的美,而且幾乎連什么是奇石和奇石要具備哪些基本特征都不需要。而要發現奇石的不美就復雜得多,起碼也要對“瘦、漏、透、皺”和“質、色、形、紋、意”有個大體了解,再深入一些恐怕就得涉及石種石類、賞玩特點、生成難度、分布存量、保管養護和傳承發展等專業問題了。
正因為發現不美需要有相對更專業的奇石理論和鑒賞實踐做支持,所以就遠不是剛入門者所能把握的,也因而使是否具備了發現奇石的不美和缺憾能力,成為了鑒賞水平提高與否的重要標志。
三、對奇石的發現是發現奇石的美與不美的統一
有一句俗語多數人都聽說過,就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三山五岳立于天地之間,其雄奇俊秀之貌是不會因人們曾去過與否而發生改變的,但怎么還會出現看過了五岳不想看其他的名山大川、而看過黃山又連五岳都不再有興趣了的現象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見識了更多更好的美景以后,審美品味會起變化,鑒賞能力也會有新的提高,并越來越能夠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賞玩石頭也一樣,同樣會有一個從簡單地看“熱鬧”向深入地看“門道”轉變的過程。比如在剛入門時,往往都比較看重形、紋、象、意等表象,對奇石美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個人所熟知的各類事物和生活常識,而較少涉及奇石的本質特性與規律。而在看得、聽得、上手得多了以后,人們對奇石的理解都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發生改變,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會更多地去思考奇石的固有特性與規律,并在反復的把玩與揣摩之間,漸漸與過去的自己劃清界線,并最終成為賞石玩石藏石的行家里手,由“入門”變為“入行”,從良莠不分到能夠主動地去粗存精、去劣存善……
但這種轉變很殘酷,由于與發現石頭的美而讓石頭像“丑小鴨變白天鵝”般身價倍增相反,發現奇石的不美在很多時候更像是讓“金鳳凰”變“落湯雞”……盡管“雞”總歸是“雞”,本來就跟人們發現與否無關的。但對于賞石玩石藏石人來說,能否分辨和是否想分辨“雞”與“鳳”,所代表的可能就是他對奇石的理解水平和自我否定與完善的勇氣!實事上,那些真正的賞石玩石藏石大家,都無一不是能夠和敢于自我否定的人。正是由于比較善于自我否定,所以在他們眼中的石頭就總是美與不美的集合體,美多過不美則留,不美超過了美則去。就是由于把握好了去與留之間關系,所以才成就了他們的賞石玩石藏石大家地位。
總之,奇石都是要被發現的,需要通過人們發現它的美而成就為奇石,也因而決定了“奇石是發現的藝術”。但也絕不僅僅是發現美那么簡單,而應該是發現奇石的美和發現奇石不美的統一,只有這樣的發現才是完整的、準確的和符合奇石發展規律的,只有學會了按這樣的辯證方式去發現,人們的賞石玩石藏石水平才有可能不斷獲得新提高,并最終在奇石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原文刊登與《石友》2009年第二期
《小花》新疆哈密紅碧玉 (13×5×5.4
《傳國玉璽》 廣西大化石 (14×18×1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