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火松
中國人從小就被教導要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父輩更是要求我們“少說話,多做事”。這些都是傳統美德沒錯,但是,在加拿大或者西方人的眼里,你不爭不搶,只說明你不自信、沒能力,或者根本沒有訴求。資方要賺錢,自然是工資越少付越好,你不主動爭,他們也樂得假裝不知道。就算跟錢沒關系的利益,你不說,他們也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為加國老移民,我也算是對此深有體會了。從剛開始的羞于開口,到后來的小心試探,慢慢也學會了為自己爭取,雖然還是不如我的外國同事們理直氣壯有策略。
我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剛畢業,雖然是在加拿大讀了兩年碩士,心里總有一種不自信的卑微,這種心理也顯現在言行舉止當中來。當面試官問我要多少錢(salary expectation)的時候,我報了個比我的老外同學們平均低兩萬的工資數,僅僅是因為很想得到這個工作,但又不夠自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第一份工作一做三年,兢兢業業,不求回報,也不像西人同事一樣喜歡表現自己。現在想來,我的行為舉止完全符合國內的工作環境,如果在國內我可能會被領導看中加以培養,再不濟,也能評個先進工作者。但是,在這里,什么也沒有,只給人留下一個弱小的印象。記得一位同事跟我說,“不要小看自己,你行的(don’t belittle yourself, you’re great!)”,我那時只當別人是在鼓勵我,現在看來這更反應了我的負面形象,弱小而不自信,凡事先矮三分。
第二份工作是好朋友推薦的,她知道我的分析能力、也知道公司可以支付什么樣的工資,這次,我才自信的說出了好朋友提供的工資數額。然而,這個工資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一拿就是三年沒漲。
第四年,工資開始調整了,基本上是每人漲個2%。可是,并不是每個人的工資都跳不出這2%的。我就發現一個印度同事,特別會提要求,毫不氣餒地提,堅持不懈地提,溫柔地提,最終達到了目的。他跟我閑聊提起的時候,我還不以為意,覺得他會碰的頭破血流,還惹惱了上司不劃算。到最后我才發現,是我錯了。上司并不會因為他提要求而惱怒,反而覺得他是個人物。
這位同事首先跟他自己的經理(Manager)提,大概意思是說“你看,我也工作了那么多年了,物價、CPP、EI都上漲,可是工資幾年沒挪窩,那就是相當于減工資啊!現在很多開銷都快沒法兒支付了,你得給我們點兒活路啊!”經理當然沒有答應啦,只是好言好語安撫一番把他打發走了。
這哥們并不氣餒,過了段時間再去找部門主任(Director),大概的意思是說:“我已經跟我的經理反映了我的困境,可是,經理也拿不了主意啊,所以我只好來找您尋求幫助了。我工作了那么些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啊,做了很大的貢獻啊比如…(此處省略幾千字),怎么也得漲漲工資吧,您考慮一下怎么樣?”部門主任也不能就這樣順了他的意,公司明面上的理由可是妥妥的,他也沒有被欺負不是。于是他又被安慰一番打發走了。
屢敗屢戰的這位同事并不灰心,過了段時間又去找領導了,這次找的是人力資源部的主任。據他說,他在陳述了之前的向經理和主任申訴的過程和理由以后,又補充說:“您是管人力資源的,您看我這樣一個兢兢業業的老員工,是不是應該被好好對待?我知道您可能也做不了決定,這不怪你。沒關系,我還可以繼續向上反映,找管我們部門的首席官,然后找首席執行官,我是有權利找他們反映情況的,對吧?”人力資源部主任猶豫了,并沒有簡單安慰一番把他打發走,而是說,要重新評估他的薪酬與市場的匹配情況才能給他答復。
那邊,人力資源部主任在考慮,這邊,這哥們又借著各種機會在高管的助理們(Executive Assistant)之間晃悠,時不時地跟她們聊個天、喝個咖啡什么的,也因此偶遇了主管部門的首席官,抓緊機會談了個十來分鐘,得到了比較有利于他的回答,盡管人家大領導并沒有說要給他漲工資。之后沒多久,人力資源部主任就通知他的部門經理及主任說,你們打個報告到人力資源部吧,我們給他調整一下工資!
至此,該印度同事終究是爭取到了想要的結果,我也只能感嘆他的“堅韌不拔”、“水滴石穿”了。他還曾語重心長地跟我說:“記住,在加拿大工作,你想要什么就得自己去爭取,如果你自己都不在乎,別人就更不會在乎了,除非你是不可替代的(irreplaceable)!可是有幾個人是不可替代的呢?我們這些移民,天生就處于弱勢,就更要知道怎么為自己爭取。”
感謝他的榜樣力量,之后我也逐漸敢于跟上司提薪酬的問題了,雖然還是沒有他那么理直氣壯、有策略、還搞偶遇的,但是,只要是表達了的意愿,領導在做決定的時候總還是有所考慮的,在第二年調薪的時候,至少我的漲薪比平均水平高了一些。
爭取了,不一定成,可是不爭取,就更不成了。加國職場,想要的你就要自己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