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們就不用介紹了。但是孔子的成長過程卻少有人知。孔子雖然出生顯貴,但卻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從小跟母親相依為命,吃了很多苦。這是什么原因呢?
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音he)人品出眾,博學多才,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 。按現在的說法,叔梁紇曾是陬邑市委書記、市長兼軍分區司令,是大權獨攬的封疆大吏。叔梁紇是公元前11世紀宋國君主的后代,后流亡到魯國的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鄒城)。叔梁紇與妻子魯國生了九個女兒,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沒有兒子是備受歧視的。于是叔梁紇納了一名小妾,卻生了個腿腳殘廢兒子,取名孟皮。殘廢人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就是不能進家廟祭祖。
叔梁紇年紀已大,沒人愿意嫁給糟老頭子做妾,于是只能花錢買了一個18歲的女奴隸顏徵在作為生育工具。當時叔梁紇已66歲的老人,而顏徵在只有16歲。
為什么老男人能娶這么年輕的女人呢?因為古代人結婚都很早,絕對不超過20歲。古人生活條件艱苦,醫療不發達,壽命相對較短,結婚早有助于更多的繁衍后代。比如,《孔雀東南飛》中“十七為君婦”。晉朝的女人13歲就要結婚,唐代女15男20之前就必須結婚,否則政府便會罰款。宋朝明朝女子也都是規定13、14歲之前結婚。
叔梁紇當然不會娶個再嫁的寡婦,于是只好找了個這個十幾歲的未婚女奴隸。舊社會,自愿把女兒與人為妾者,大多是窮困到了極點,何況又是個糟老頭子。孔母顏徴在出身十分貧苦,在別人家里是奴隸身份,嫁給叔梁紇為妾可能是為了糊口活命吧。
但這種情況即使在春秋時期也是不合禮儀的,何況在禮儀之鄉魯國。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司馬貞《史記索引》:“今此云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征年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沒有辦法,他們二人只能去“野外交合”。但是注意,這里的“野”并非野外蠻荒之地,而是指不在家里的住所,可能在外面的其他住所或旅館。
據說顏徵在生孔子前,曾去尼丘山祈禱,因為如果她能生個男孩,起碼不再為生計發愁。終于顏徵在得償所愿順利懷孕,生下一個聰明健康的兒子,因曾在尼丘山祈禱故名為丘,字仲尼。因為顏徵在并不是叔梁紇通過正式的納妾手續,相當于現在的二奶,所以得不到承認。按說封疆大吏七十歲喜得貴子,襁褓之中的孔子,會被整個家族視為掌上明珠,呵護備至,寵愛有加,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孔子出生后,并不曾生活在陬邑市長叔梁紇的朱門之內,而是叔梁紇在外面另購住所供母子同住。顏徵在因為沒有名分的,顏徵在和孔子甚至不能參加叔梁紇的祭祀。母子二人的生活來源,都是其父叔梁紇生前私下資助。
可伶的老頭還沒高興幾年,在孔子三歲的時候,這位69歲的老父親就病亡。從此叔梁紇正妻施氏成為家主,孔氏家族又人口眾多,經濟衰敗而關系復雜,各種矛盾自然此起波伏,無法讓被家族所認同的這對母子二人,失去了生活來源。從此他便和母親相依為命。由此可見,孔子是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的。
顏徵在賣掉住所,帶著兒子和已失去生母的殘廢孟皮離開夫家,移居闕里。闕里是當時魯國的首都,政治經濟繁華,文化典藏豐富,各種流派名師薈萃,不說別的,就這環境也能證明這個奴隸出生的顏氏也是有一定的眼光的。但是生活是艱苦的,母子兩人為糊口奔忙,為生活所迫,孔子曾做過牧童,替季氏管理過糧草,做過吹鼓手。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時候身份下賤,因此會做很多卑賤的勞作。
正因為孔子的出生在當時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光彩的,她怕真相會影響年輕不懂事的孔子。據東漢經學家鄭玄考證:“顏徴在以同叔梁紇發生性關系為終生恥辱,所以不告訴孔子父親是誰。”而顏徵在的出走一定是帶著不滿和怨恨的,加上生活的艱辛和不屈的個性,所以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一直到死都沒有對孔子說過他的身世,更不會告訴他父親到底是誰。母親去世后,16歲的孔子才從鄰居一車夫口中,得知父親是曾經做過陬邑大夫的叔梁紇。
從鄰居車夫口中得知父親是叔梁紇,孔子立即將要求母親骨骸葬入家族墓地 。顯然孔子希望用這種葬禮向世人彰示自己的貴族血統,但現實是殘酷的。一天,還在服孝的孔子穿著孝服去參加季孫氏舉行的讀書人招待會時,被陽虎毫不留情地擋在門外:“季孫氏饗士,非敢饗汝。”“季孫氏招待讀書人,不招待你。”
孔子的這些經歷能不能為以后的孔子提出理論找到一些依據?大家一起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