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紹的,是70年代全泰拳最強的兩名高手乃佛與威倉蓮的訓練方法與程序.供讀者作比較和參考.
“泰南彗星”乃佛是當代技藝最出色的拳師,曾無敵全泰,據其教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日。
積極備戰,通常在賽期前約月舊開始,直到賽前一日休息。
(1)早上五點到六點練跑,以中速進行長跑。
(2)跑步10公里左石后,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干,以增腿力。
(3)回到拳館,與教練過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準,教練進馬掃腿,乃佛后撤半步,以毛腿或膝招回擊。
(4)其后練體操,使身休堅強耐打,重點在于頸肚、腹肌。早餐之后自由活動,到下午3點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起集中練。
練習之前接受適量熱身按摩,尤其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主。
(5)首先進行3回合空擊,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然后休息一回合,作全身按摩,繼續練五回合活靶,全力以腿踢膝沖,一如實戰。每次休息時又進行按摩,其功效很好,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后練沙袋兩回合,主要練飛踢法,重復發左或右腿踢向沙袋。再練兩回合空擊,又再按摩。使肌肉放松,才洗澡休息。
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這是平常練習程序。
在星期一、三、五,練習秩序有所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擅右、速攻或退戰等拳師,以磨練適應能力。他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衛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以及觀察敵人拳路之本領。
乃佛不喜歡跳繩和摔跤,但極重視與對手或教練過招,故屬于較“活”的練法,每次練習時間長達20分鐘。他在內圍戰時,能通過觀察敵肩膀的動態,預測對手膝功的動作,以靈活身法切入破解,或從對手腋下脫出,反挾之用膝向其背部回擊。他最植拭敵柑制突圍,立即以各種招數反擊,其彈肩撞人手臂解圍一招,極具效率。
這位泰拳高手頭腦清醒、目光敏銳為其同輩拳手之冠。屢勝強大對手,與重擊手對陣,亦肆無忌憚。此點與其練習偏重過招極有關系。
同一時期的“萬年青”威倉蓮,年屆三十猶能高據拳壇頂尖高手地位,只因為他能夠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及長期艱苦訓練有關。他自14歲始打拳謀生,到34歲退休,共224戰,只有3次被對手擊倒失敗。
威倉蓮的備戰程序內容大致如下:
空擊:4回合;打沙包:4回合;練靶:4回合(星期一、三、五則對打);過招:4回合.
此外,還跳繩20至30分鐘,在結束前作20分鐘的柔軟體操。每戰之前,必自我告誡,誓不與濟友胡混,酒則僅逢喜慶時才喝一點點,更與女色絕緣,其高尚品行被拳壇中人視為模范。
泰拳師在國際性交流比賽中屢勝的原因,除在經驗、技術方面占明顯優勢外,其訓練方法顯然很有關系。頗值得研究之問題是:難道其他派別的武術家的訓練不夠誠懇?泰國拳師因為職業關系,練習固然嚴格,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拳師重武士道精神,修練何夸不刻苦和積極,美國武師的體格、技術鍛煉,何嘗不高度科學化?
筆者認為關鍵是質與量的問題,量大而質不足,則徒勞無功。泰拳的訓練方法的獨特之處,在專一為培養實戰本能,故一切都環繞著“戰”的主題而推進、反觀別派武術家的訓練,大部分健身有余,善戰則不足,因此運動份童雖大或難度雖高,卻未必能真正提高訓練者的實戰能力,效果反不如泰拳實際。
泰國近代最著名教練固鈴曾指出:“作為好拳師。必須經常過招,經常按摩。多練技術,堅持長跑.最重要者是斗心,壓倒對手,勇往直前的無敵精神。倘無百分之百的斗心,則難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