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羅馬】第 21 篇文章
公元前73年,羅馬境內爆發了第一次奴隸起義,也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斯巴達克斯原先是來自色雷斯的奴隸,他是一名角斗士。可能是為了追求自由吧,他聯同74名角斗士越獄。剛開始羅馬只派了3000人前去平亂,但是都被斯巴達克斯消滅。一路上,斯巴達克斯的部隊聲勢壯大,越來越多的奴隸加入了斯巴達克斯的軍隊之中。之后,這支奴隸大軍分成了兩支隊伍,一個由斯巴達克斯率領,一個由克里克斯率領,兵分兩路攻打羅馬。
在之前派去剿滅斯巴達克斯的隊伍覆滅之后,羅馬的元老院才意識到對手的強大,派了更多的軍隊前去圍剿。克里克斯的這支部隊在遇到羅馬軍團的時候遭遇了慘敗,克里克斯本人也戰死。而斯巴達克斯呢,實際上他的能力遠在羅馬將軍之上。
其實斯巴達克斯的目標也并非是要滅了羅馬,他僅僅只是想要自由,想回家。他先后擊敗了羅馬的四個軍團,而后繼續北上,一直到了盧比孔河的附近。途中,剛好遇見了南下的北意大利高盧行省總督率領的軍隊,斯巴達克斯又把總督的軍隊擊敗。
這對于羅馬而言真是奇恥大辱,如果斯巴達克斯繼續北上的話,那么羅馬拿他也沒什么辦法了!但是就在這關鍵的時刻,也不知道為什么斯巴達克斯改變了主意,他突然帶著4萬起義軍掉頭率軍南下,殺到了意大利的南端。
元老院忍無可忍,派克拉蘇率領八個軍團,約5萬的軍隊,與斯巴達克斯決戰。此時整個羅馬已經得知了龐培在西班牙的情況。假如等到龐培凱旋歸來,那么元老院肯定會讓這位得勝的將軍去迎戰斯巴達克斯,克拉蘇雖然與龐培都是蘇拉的學生,但他一直對龐培有些忌憚,內心充滿了嫉妒。龐培比克拉蘇小,而且已經取得了西班牙戰事的勝利,因此克拉蘇必須得做出些什么,以免讓龐培一家獨大。
在這場與斯巴達克斯的戰斗中,克拉蘇心理非常清楚,只許勝不許敗。最終,克拉蘇戰勝了斯巴達克斯,4萬起義軍幾乎全部戰死,被俘的有600多人。他們被處以極刑,被綁在了十字架上,不給吃,不給喝,克拉蘇讓他們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后死去。
總之,克拉蘇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剿滅了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起義,在兩個月之后,龐培從西班牙凱旋而歸。
在龐培回到羅馬的時候,龐培與克拉蘇聲望都達到了頂峰,因此他倆都想競選下一年,即公元前70年的執政官。為此,他們帶著部隊駐扎在羅馬城的附近,對元老院施壓。他倆還達成了秘密協議:由身為元老院議員的克拉蘇承諾在元老院內為提名龐培為執政官候選人而進行疏通,那么作為回報呢,龐培在軍隊中幫克拉蘇拉票。
就此他倆雙雙當選為下一年的執政官,在他倆任期之內,修改了一系列由蘇拉生前制定的法律。早在公元前287年的時候,就有一條法規規定公民大會通過的決議,即使沒有得到元老院的承認,也可以作為政策實施。在蘇拉的時候,他否定了這項法案,改為公民大會通過的任何決議,如果沒有得到元老院的認可,均不得生效。
龐培與蘇拉克主張廢除蘇拉所制定的相關法律,也就是說,公民大會通過的決議,即使沒有得到元老院的承認,也可以作為政策實施。
除此之外,他倆還改革了陪審員的制度。最早的陪審團成員,只有元老院貴族才能當選。在公元前122年的時候,弟弟格拉古提出了新的陪審員改革法,將陪審團的成員改為一半由元老院擔任,一半由騎士階層的人擔任。他的意思是想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制衡元老院。
到了公元前82年,獨裁官蘇拉又將其改回了,陪審團成員全部由元老院議員組成。現在,龐培與克拉蘇將陪審團成員的組成改為由元老院議員,騎士和平民三大階層各占1/3組成。龐培與克拉蘇都是“平民派”,與老師“貴族派”的蘇拉不同。
就在斯巴達克斯發生起義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3年,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眼看羅馬又陷入了內亂,因此高興得喜出望外,覺得第二次反叛羅馬的機會來了,于是他入侵了鄰國的比提尼亞。
當地的總督盧庫魯斯是蘇拉的粉絲,他在軍事方面也很有建樹,在米特拉達梯第二次反叛羅馬的時候,他帶著軍隊兩次擊敗了米特拉達梯。
從公元前70年起,米特拉達梯采取了與亞美尼亞國王結盟的對策。亞美尼亞國王率軍前來迎戰進攻的羅馬軍,在看到羅馬軍的布陣之后,就嘲笑道:“羅馬派來的人,如果是求和的談判使團,人數是多了一些;如果是來打仗的軍人,這點人數可就太少了。”
當時亞美尼亞軍總共有12.5萬人,結果被只有1.5萬人的羅馬軍打得狼狽不堪。據說亞美尼亞軍總共有10萬人死傷,而羅馬軍僅有五人死亡,受傷的人還不到100。要不是歷史書上這么記載,我也不敢相信。
在西方戰爭史上,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經常會出現這種實力懸殊但最終傷亡卻離譜的例子。
盧庫魯斯雖然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他非常貪婪,尤其是在戰利品上面,在下屬的分配上總是很摳,因此上下級關系不怎么好。他如果趁著勝利的勢頭一路追擊下去,估計可以取得更大的勝利,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滴,他就此僵持住了。
公元前67年,龐培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肅清了地中海及西西里海的海盜。隨后他接任盧庫魯斯的職務,前來與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決戰。
龐培向亞美尼亞附近的帕提亞王國提出了結盟邀請,在龐培的進攻下,最終,米特拉達梯戰敗,亞美尼亞也與羅馬簽訂了同盟條約,臣服于羅馬。
此時,本都國內,米特拉達梯的兒子對父親也失望至極,起來反抗父親。在此之后,米特拉達梯的威脅才終于得到了解除。在羅馬搖搖欲墜的時候,米特拉達梯曾兩次挑戰羅馬霸權,都以失敗而告終。
在解決了米特拉達梯的威脅之后,龐培率軍進入了敘利亞,而后進入大馬士革,將圖有虛名的塞琉古王朝從歷史中抹去了,從此敘利亞變成了羅馬的行省。
而后龐培又率軍進攻耶路撒冷,將猶大也劃入了羅馬的行省。自此之后,地中海才真正成為了羅馬的內海。
在這期間,表面上活躍的是龐培與克拉蘇,但是還有一個人也漸漸走向了歷史的舞臺。與他相比,無論是龐培還是克拉蘇,都顯得黯然失色。仿佛羅馬之前的一切都是在為這人的出現而做準備,自從公元前121年弟弟格拉古被殺之后,羅馬已經亂了近半個世紀。所有的亂局,最終都會走向另一個安穩,能夠帶著政局步入安定的,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個強有力的個人。
他就是凱撒,未來的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