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個以人名為名字的城市。
以前叫香山,現在叫中山縣。
這個城市,就可以從名字談起。
叫香山,因為它是香山文化的發源地。
改名為中山,因為1866年,這里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孫中山。
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
今天,初食和你走進中山市,感受文化,探尋美食。
一、人文風景
關于中山風景,網上流行有“中山十景”和“中山新十景”之說,下面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個。
位于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設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三個機構,來中山市必去景點。
目前嶺南地區最大的私家古典園林,綜合中國古典園林之精髓,強調嶺南水鄉的布局脈絡,結構簡潔而凝重,風格古樸而灑脫。
雄峰,是老景點,又是中山新十景之一,這里有巍峨的峰巒,有奇花異卉,有建設發展新貌,有優美的民間傳說,而最激動人心的,是革命戰爭歲月,在這里發生的可歌可泣抗敵斗爭的事跡。
中山小欖鎮以產菊嘗菊而久負盛名。
利用菊瓣所特制的菊花宴,也是他們最馳名的菊花系列菜式。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魚球、菊花蒸肉丸、菊花魚欖、菊花魚片、菊花雞、菊花海鮮、菊花燜豬肉、菊花炒牛肉等,都能使每種菜式都有肉的鮮味,更有濃濃的菊花清香。
由于獨特的養殖環境和技術,脆肉鯇肉質結實、清爽、脆口,耐煮不爛、且肉味清香可口,屢獲榮譽,并遠銷港澳地區和南美部分國家。中山脆肉鯇的養殖經過了特殊過程。
黃圃臘味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由黃圃民間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聯盛利用當地原料,加上獨特的手工技藝制作而成。
經過一路發展,黃圃臘味利用本地的原材料,經過多種傳統手工技藝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是廣式臘味的典型代表。
又名三角雞,也稱石岐雞。主產于廣東省中山市三角鎮,為廣東省優質地方雞種之一,因其做成的白切雞皮薄、肉嫩、油少、色靚而聞名,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銷往港澳地區。
中山市著名特產之一,石岐乳鴿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良鴿種,經同中山石岐的優良鴿雜交后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
中山沙溪鎮傳統名萊,香肉滑雖肥而不膩,特別豬皮部份,其味更佳,以前怕吃肥肉的人,就算是試吃也會感到意外驚喜。
中山人很喜歡吃粥,除了一般的皮蛋瘦肉粥、魚片粥等,中山還有自己特有的粥品,如沙溪牛肉粥、咸豬骨粥等等。而南朗鴨粥也是其中很有中山特色的粥。
已有70余年歷史。餅身松脆,餅心香甜,肥而不膩,入口融化,風味獨到。
清光緒末年間,智慧的中山隱士就以綠豆粉、肥豬肉片等原料,精心制作綠豆夾肉餅,為節日佳品,時任香山知縣覃壽堃品嘗,咀嚼之覺甘香松化,且有杏香,揮毫寫下“齒頰留香”四字贊語。并開始批量出產,廣受歡迎。
歷史悠久,其中以金吒為代表,它是以豬腮肉(肉質不膩)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調料。金吒的吃法可要講究:從尖端食起,到肉餡時,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濺。
中山各地均盛產香蕉,而火炬開發區的張家邊茂生圍所產的香蕉更是品質上乘。
其特點是:蕉身特別肥大,皮包青黃而帶小黑點(俗稱“梅花點”熟香蕉),焦肉特別豐厚嫩白,入口鮮美香甜。因為茂生圍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區,農民根據傳統經驗,選擇旱基而又接近水源地段種植香蕉;結果所產的焦比其他地方為優。
盛產于中山市神灣鎮的菠蘿,名之為神灣菠蘿,神灣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山地肥沃,特別適宜菠蘿生長。經過長期選種培育,神灣所產的菠蘿,一般每個一市斤左右,色澤金黃,皮薄肉厚,更難得是芯細爽脆無渣,甜蜜清香而無酸味,濃郁果香留齒頰間經久不散。
小欖鎮除盛產菊花外,以荼薇花為原料所制成的食品,也是有名的傳統土特產品。如荼薇蛋卷,是以雞蛋漿烘干為皮,荼薇花瓣、砂糖為餡,食來既有蛋香,又有濃郁的荼薇花香。
來到中山,來感受革命領袖的風采,領略香山文化的魅力,也品嘗中山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