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好男不娶生妻,好女不嫁六郎”“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寧娶亡夫寡,別娶活漢妻”“寧娶從良女,不娶過墻妻”等等,這些俗語飽含古人嫁娶的智慧,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身為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更應該奉守老祖宗的這些教誨。
“五大三粗”這個詞就出自梁斌的《播火記》,但給我們第一印象就是趙本山小品中《賣拐》中的橋段: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在現代人眼里,“五大三粗”明顯是一個偏貶義的詞,形容一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行為粗俗鄙陋。
然而在古代的時候,“五大三粗”的男子卻備受青睞,是普通農家女子首選擇偶對象,這樣的男人高大魁梧,可以給人安全感,而且體力好,能干活,婚后生活幸福,算是實實在在的褒義詞。那么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究竟指哪五大?哪三粗?
一大:手大。手大也是力氣大的象征,俗話說“手大能聚財”,另外手大如簸也是聚攏權力的象征;二大:腳大。腳大走四方,有一雙寬厚的大腳,走到哪里都不愁生計問題;三大:耳大。耳大代表福相,在古代的供奉的滿天神佛都是大耳朵,這也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大:膀大。古人常講“膀大力不缺”,膀大不僅力氣大,也表示此人心胸開闊,為人誠懇厚道;五大:臀大。古諺語“腚大江山穩”,臀部大的人,下盤穩,是福氣的象征。
三粗,則是腿粗、腰粗、頸粗,這都是有福相的象征,古代物質極度貧乏,能夠長成這副粗樣,絕對是殷實家庭,怎么也給中農以上吧,否則很難長成“三粗”這副模樣。
古人要求很實際,在落后的社會生產條件下,男人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大量的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男人來完成,而女人主要負責家庭內務,為此女人的擇偶時一般都喜歡那些“五大三粗”型的壯男,一方面家境好,另一方面身體健壯,能夠更好地分擔家務勞動。
現代很多男人很多都長得“五大三粗”,但一般都是肥頭大耳、大肚便便,跟古代膀大腰圓、筋骨壯碩的男子漢肯定沒法比,怪不得很多研究報告都顯示說現代男人整體身體素質遠比古人要羸弱,甚至連古代戰將的兵器都提不起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當然,身體粗粗壯壯的男人,更能給女人安全感,但無論“五大三粗”是褒義還是貶義,這只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其實一個人內在的才是最重要的!你怎么認為呢?
感謝您的閱讀,您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