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作為最常見的鳥類一定是大家最熟悉的,從小父母輩就告訴我們燕子是益鳥,而麻雀是壞鳥,因此小時候有不少麻雀死在彈弓與氣槍下!
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麻雀這種不起眼的小鳥也是生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還曾開展過一陣轟轟烈烈的滅雀運動,甚至到最后不得不去蘇聯進口麻雀補充,搞不好你現在看到的麻雀還可能是當年引進的蘇聯麻雀的后代。
麻雀其實是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在我國有5種,它們大小、顏色與體型都非常接近,大體上都是灰不溜秋或者棕黑色斑狀分布,大部分朋友都傻傻部分,嘴比較短小且強壯有力,在地面行動時并不時行走而是跳躍前進。
麻雀的翅膀短且圓,因此麻雀并不擅長遠飛,它們是一種留鳥,可以跨越區域遷徙,但位置相對比較固定,麻雀繁殖期不固定,除了冬季以外一直都能繁殖,一般每年兩次,一次產蛋6枚左右,孵化期14天,幼鳥一個月即可離巢,所以麻雀的繁殖速度是比較快的。
麻雀是一種雜食性鳥類,主要以禾本科谷物為主,約占50%,另外還有其他草籽之類,還有部分是蚱蜢、毛毛蟲之類的昆蟲,而由于麻雀的數量極大,因此麻雀消耗的糧食非常可觀。
解放初期時谷物產量不高,化肥也不足,因此麻雀的啄食對于整體損失非常大,1957年1月18日,我國生物學家的周建人在《北京日報》發表了一篇標題為《麻雀顯然是害鳥》的文章,文中稱“麻雀是害鳥,害鳥應當撲滅,不必猶豫”。
當時的鳥類學家統計,一只麻雀每天需要7克左右的食物,每年大約需要消耗5斤左右的糧食,全國數以數十億計的麻雀吃掉了多少人的口糧?并且還有周建人(魯迅的胞弟,時任教育部副部長)文章肯定為害鳥。
因此將麻雀列為了老鼠、蒼蠅以及蚊子之后的第四害!而當年的動員能力極其強悍,全國就開展了規模極其龐大的滅四害運動!從1958年2月起,全國就開展了消滅麻雀的群體性行動。
圍剿聚殲麻雀運動首先從四川省開始,自1958年3月20日至22日,全省滅雀1500萬只,毀雀巢八萬個,掏雀蛋35萬個。隨后,天津、哈爾濱、杭州、長春、鎮江和北京等城市紛紛效法,這些城市到4月6日共滅雀1600萬只。北京自4月19日至21日捕殺麻雀401,160只,上海自4月27日至29日捕殺麻雀505,303只。截至1958年11月上旬,全國各地不完全的統計共捕殺麻雀19.6億只。
在確定麻雀為四害的討論會上,當時的生物學家朱洗是明確表示反對的,他舉例1744年時腓特烈大帝懸賞除滅麻雀,結果導致果樹上害蟲泛濫,把果子與樹葉都吃光了,還有紐約與澳大利亞為消滅害蟲反而引進麻雀等案例,但并沒有在討論上形成主流意見。
惡果很快顯現,第二年田間地頭確實少了麻雀,但害蟲再也沒有鳥兒來吃,光靠燕子這種候鳥完全不夠,造成糧食大量欠收,此后鳥類學家鄭作新以及生物學家朱洗、馮德培、張香桐發表研究,證實谷物食譜為50%左右,其他則有很多是昆蟲,1960年4月19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麻雀事件,“全面權衡利弊、寧可遭受糧食損失也要容忍麻雀”,自此不再打麻雀。
但麻雀已經元氣大傷,如果按本地種群恢復速度的話,需要很多年休養生息,為了保證快速恢復,從蘇聯進口了大量麻雀在各地放生。與我國本土麻雀差不多的是,蘇聯的麻雀也是樹麻雀和家麻雀為主,不過兩者也有少許區別:
本土麻雀:體型略大毛色灰暗沒有光澤,頭部較大,尾部經常翹起,叫聲音調單一且洪亮,喜群居,不善長距離飛行。
蘇聯麻雀:個頭偏小,毛色光滑,叫聲雜亂,成對覓食,有區域性遷徙的習慣(非長距離)
據熟悉中國本土麻雀的朋友稱,有麻雀愛好者高手能從叫聲上區分出本土麻雀,據說純種的本土麻雀很少見,現在都以雜交麻雀為主。
現在麻雀已經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2000年8月,麻雀還被國家林業局組織制定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保護動物。
延伸閱讀:華南虎的滅絕
另一個典型案例則是華南虎,從1950年后開始了一場以消滅老虎和豹子、野豬等危害農業生產為主題的打虎除豹運動,到1976年時華南虎的物種數目由1950年代初的4000多只急降至 200只以下,種群規模已經不足以維持繁衍。
盡管從1977年后已經立法禁止獵殺華南虎,但民間獵殺仍然在零星發生,1994年最后一只野生華南虎被殺,至此野外的華南虎已經滅絕,現在圈養的184只華南虎,都是20世紀中期捕獲的6只野生華南虎的后代。
大家都知道,這種情況缺乏基因多樣性,即使編號也無法避免近親繁殖的華南虎是有嚴重問題的,因此盡管現在的華南虎數量看起來不少,但它們的前途堪憂!
當年的野豬也曾被“趕盡殺絕”,不過野豬強大的繁殖能力以及龐大的數量,讓它們恢復很快,到現在全國多地已經出現野豬傷人的事件,似乎有從保護走向泛濫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