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認為科拉深鉆孔計劃是在前蘇聯登月計劃失敗后進行的,其實不然,早在1960年至1962年間制定一系列在軍事,科研等方面領先于美國的工程之一,目的是趕在美國之前鉆出一個到達地殼與地幔交界處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即莫霍面。
工程在正式開始執行的1966以前就準備好了詳細的設計規劃書,因設備準備與人員招聘等,開始鉆探是在1970年5月24日,于1994年正式結束,完成深度12262米,期間發生不少各位感興趣的話題:
1979年6月,鉆進打破美國“Berthar Rogers”超深井保持的9583米的記錄
此時在科拉深鉆孔上有16個在蘇聯地質部輕子督導下的實驗室在參與研究工作
到1983年時深度已達12066米,完成了98.4%
之前的7000米都比較順利,但過7000米之后鉆入了一個硬度不高的層狀巖石,按理來說這應該更容易鉆才對,但事實上卻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層與層之間存在空洞,經過這些區域時候周圍巖石掉落,卡住了鉆桿!因為鉆頭普遍大于鉆桿,卡住后鉆頭就很難取出了,導致在提升過程中鉆頭掉落,只能水泥封死后開辟了了另外的鉆井通道,類似事件發生多次。
暫定后復鉆,第一次就卡死導致重新開鉆
因需要舉辦地質大會,1984年該井暫停鉆探,到1984年9月27日鉆井繼續,第一次下放就出了超喪的事故:一截5000米的鉆桿脫落,卡在7000米處,只能從旁邊重開一個鉆井通道,這種事故實在有些令人喪氣,將近5千米的深度??!
最有一次鉆桿脫落后徹底廢棄
1989年鉆井重新鉆到了12262米,鉆桿再次脫落,鉆探工作被迫停止。
挖地黨總能收獲不少意外之喜,挖地球更是驚喜連連,當然科學家關心的取得的十幾千米巖芯,這足夠很多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研究一輩子,但還有圍觀群眾很感興趣的話題:
6000米深度時發現了浮游生物化石,在高溫環境中保存完好
另有發現水的痕跡,理論上來看此處水是無法到達的,因為有厚厚巖層阻擋,地質學家認為是氫氧直接生成。
9000-12000米處的巖層中,巖芯黃金含量超過4克/噸,已經達到了商業開采的要求。
另據說從科拉鉆井3千米處取得的巖芯和與誒去土壤成分基本一致
發現大量氫沉積物,與地球早期環境相關。
在1989年達到12262米深度時,工作人員仍然很樂觀,預計在1990年將達到13500米,1993年將達到15000米,但現實超過了預計,高溫遠超原先估計的100℃,達到了180℃,另外還有鉆頭工作時產生的高溫,已經達到了設備極限。
科拉深鉆孔在1992年停止工作,但數據研究仍然在繼續,到2006年被徹底廢棄,2008年鉆井被拆除,現況是原址破敗不堪,深鉆孔被封,期待未來再一次解封
2010年俄羅斯科學院科拉科學中心地質學院院長的評估,恢復該項目需要一億盧布,它建議將這筆錢用來開辦學校,置辦設備會更合適一些!
也就是說科拉深鉆孔可能不會再次被啟用!
即使科拉深鉆孔底部有大量的黃金,我們垂涎三尺也沒有任何方法開采,盡管科拉深鉆孔鉆桿到達了這個位置,但并不表示我們的黃金開采技術能跟得上鉆探技術,而現代最深的金礦是姆波尼格的金礦,位于地下4000米左右,此處溫度57℃,每年都有礦工因各種事故遇難,開采綜合成本極高!
光有黃金還不行,還得有低成本的技術把它開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