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chuàng)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為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應該向內去求。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的意義是由你的心賦予的。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也就是知行一體。
做到這兩點,就可以致良知了。
然而,無論是內求真理,還是知行一體,都離不開實踐。可以說,實踐精神才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壹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通常人們說,做事要順勢而為,但是王陽明用行動告訴我們,無勢可借的時候,與其等大勢來臨,不如自己造勢。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集眾號稱十萬,起兵造反。此時王陽明正準備離開江西前往福建去平定匪患。這個時候他手上沒有一兵一卒。面對以少敵多的局面,王陽明明白,若想平定叛亂,必須攻打寧王老巢南昌。
于是,王陽明計上心來。他一面給攻城部隊下死命令,要求不成功便成仁。另一面派一只精銳部隊伏擊了這個千人小隊,散播整個南昌被包圍的謠言,然后故意放走了驚慌失措的殘兵。這些殘兵逃入城內,消息傳開,守城將士無不驚懼萬分,加上正面的陽明軍隊悍不畏死,登時氣為之奪,紛紛棄城逃跑。
憑著用計謀造出的聲勢,王陽明順利攻下南昌城,一舉占領了寧王老巢。王陽明說:“我坐鎮(zhèn)南昌,必擊敗他?!敝戾峰╅L途奔襲,筋疲力盡還沒扎下腳跟,王陽明“先人有奪人之氣”,令兵馬乘夜急進,迎頭而上,一舉擊潰叛軍,生擒朱宸濠。僅用了四十三天就平定了“寧王之亂”,建立不世奇功。
貳
與其坐等惡化,不如主動出擊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贛南剿匪,在經(jīng)過周密的布置之后,王陽明在不費朝廷一兵一餉的情況下,贏得了剿匪十多年來的第一場勝利。
基于對之前四省聯(lián)合大圍剿頻頻失利的研究,為避免掣肘、重蹈覆轍,便要求朝廷賦予他軍政大權,因為他清楚,這次雖然打贏了,但是贛南匪患太過嚴重,稍有不慎就是禍國殃民的大動亂。與其等到后來出兵征討,不可收拾,不如現(xiàn)在就把匪患扼殺。然后他寫了一封信《告諭巢賊書》撒向還存活的巨寇們,果然撒網(wǎng)捕魚,有兩股武裝被感化主動投誠。
同時,在兵部尚書的力挺下,朝廷終于答應了這個有些犯忌諱的要求。而王陽明總攬軍政大權之后,上下官場少了掣肘,效率大大提高。僅用一年時間,就清剿了為禍數(shù)十年的匪患。
叁
等“絕對正確”,不如邊走邊改
王陽明的弟子尋求大道的時候,常另辟蹊徑去讀一些雜書,和圣人之道無關的書籍。王陽明卻只是對他們說,將來你們自然會發(fā)現(xiàn)圣人之道的妙處,那時候,自然就會去看圣人之書了。所以,王陽明對弟子看雜書,鬼神志怪之類的書籍從來不加以糾正。
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白費的功夫,哪怕是走錯了路,那也是收獲。最怕的就是瞻前顧后,小心謹慎,什么也不敢做,這樣才真的失去了獲得真理的機會。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無勢可以造勢,不要等;事情出現(xiàn)惡化的跡象也不要等,抓緊治理,別拖沓;事情哪怕做錯了也不要緊,錯誤也是收獲,總比不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