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算盤》,第一眼看到這個標題,非常的驚訝,《論語》是儒家修身的寶典,“算盤”是商家計錢的工具,二者相距甚遠,怎么會聯系在一起呢?懷著疑問細究之后,真是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原來這本書是日本澀澤榮一先生所著。澀澤榮一先生生于1840年,卒于1931年,生前是日本企業界與文化界的領袖,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現代文明的創始人”,他率先改革日本的租稅和貨幣體制,推行新式的會計制度,最早引進西方的股份制度,創立了日本的第一國立銀行,并參與創立或主持了日本500多家大企業,如王子制紙會社、日本郵船公社、大阪紡織會社、東京海上保險公司等,這些企業已逾時百年,在今天的日本乃至世界仍具有巨大影響。書中著重提出了“士魂商才”的儒商理想,認為“士魂”便是“具有卓立人世間所具備的武士精神”,但是在商界光具有武士精神而無商才,容易在經濟上招致滅亡之運,故有士魂還須有商才。所謂商才,原應以道德為本,舍掉道德的欺瞞、狡詐的商才,只是玩弄小聰明、小把戲,真正的商才不能背離道德而存在。澀澤榮一先生提出的“士魂商才”,實際便是儒家的“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的現代發展,在現代社會,只有多具備“士”素質的商人,才能使社會的不道德現象得到杜絕,才能指引人要財有道而使社會不致于充滿欺詐、混亂。而要滋養士魂與商才又全在《論語》一書中。通常在我國讀書人的眼光里,儒家的經典都是教人如何修身治國的,而在澀澤榮一先生的實踐詮釋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句話,便是必須用財富去施民濟眾,只有人民富裕、國家強盛方可稱為“圣”。并特別指出孔子并不反對富貴,而只是反對不仁不義的富貴,若是仁而義的富貴,孔子不但不反對,反而是大加推崇,在《論語·里仁篇》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述而篇》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其實儒家的根本精神,是積極入世的,是指導人應當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學習、施行“仁義道德”,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一個富足、祥和的社會環境中安然地生存下去。而作為日本人的澀澤榮一先生自幼學習儒家經典,處在“明治維新”的年代,在接受西方物質文明思想的同時,能將東西文化完美的結合,并以其實際創造的財富與自身純潔的人格,給予了我國傳統文化智慧的價值一個很好的證明,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此摘錄澀澤榮一先生的一段原話作為我們思索的開始:“故我認為,欲處于人間世而不誤入歧途,當以熟讀《論語》為先。隨著世界的進步,歐美各國的新學說不斷傳入,其實,彼之所謂新,從我們的眼光看來根本不新,大多數都是千年前東洋人已經說過的東西,只不過措辭改得更漂亮更吸引人而已。當然,歐美各國日新月異的新成就必須好好研究,但也不要忘了東洋古來的舊文物中,亦有不可拋棄的東西?!?/span>
(刊載1999年《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