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攝影作為藝術手段,它就變成了藝術家的創作媒介,那么他可能不以媒體傳播為主要目的,而是藝術家對于他的那個時代的經歷和生命的創造、呈現與思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為當代攝影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互聯網以其公共性、及時性、互動性的特點為當代攝影作品傳播提供了更快捷的展示平臺,這一形式的出現大大削弱了傳統媒體在攝影創作話語權上的天然優勢,使得當代攝影作品傳播更快、更廣,也促進了當代攝影題材的廣泛化、多樣化。
那么,當代攝影都討論過哪些題材呢?
01
被侵蝕的大地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和商品經濟的膨脹,人類開始肆無忌憚地在醇厚的土地上進行改造,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居住環境要求和經濟發展需求。在此類攝影主題中,「風景」、「地景」和「景觀」化身為見證人類全社會發展的見證者,它是見證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的重要媒介。
△ Julien Chatelin
△ 呂廷川《非常綠》系列 2016年
△ 吳國勇 無處安放
02
工業化
社會各領域的工業化能給國家經濟發展注入巨大的活力,但它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類似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這樣的負面影響。藝術創作者們通過拍攝工廠廠房、生產流水線和工人等元素來探討他們對當今工業與社會文明乃至對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
△ Edgar Martins機械之詩
03
階級的沖突
在我們生存的這片巨大鋼筋森林中,有人被財富加冕,有人卻朝不保夕。這種社會階級的巨大差異化所造成的問題沒有被表面光鮮的經濟活力所掩蓋,并且那些城市邊緣人群的生活狀態沒有被媒體給予足夠的凝視和關注,因為他們似乎有害城市的健康。他們作為城市中的一員,可能會隨時面臨一種不自然的消亡,就像賽博朋克類型的科幻作品中描述的窮苦人民一樣,它與當政者們宣揚的美好社會構想進行對比所產生的荒誕感,令人唏噓和反思。
△ 張偉民《昆明城中村》
04
生與死
死亡意味著離別,它作為一種自然規律,沒有任何有機生物能違背它。這種沉重感與其所散發的虛無主義色彩吸引了大量藝術家描繪他們對生死離別的想象: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的消亡?是否有靈魂獨立于肉身存在?或者,能否換一種角度去稱謂死亡?如何給這樣一個黑暗且可能令人不悅的話題帶來一絲詩意?
△ Sabine Cattaneo 安樂死
05
人與景觀
“合影”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普遍愛好。當人們與景物同框,相片不僅可以傳達出情緒,聰明的藝術家還可以通過人和景物這兩個主客體的對比與比較來表達觀點,或反映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一些社會議題,進行批評和諷刺。
△ 馬丁帕爾《小世界》1990
△ 馬丁帕爾《最后的度假勝地》1986
06
尋根
回憶是一種物質或僅僅是一類電信號?通過影像來闡釋藝術家的念舊情(nostalgia),就好似當下新舊之間的快速交替,與兒時經歷的交織纏綿,它所帶來的是記憶的不確定性、歷史變遷的痕跡,以及對童年不平等待遇、原生家庭遭遇的平反。
△ 汪瀅瀅 洄
08
詩化攝影
我是一個詩人,但我不通過筆桿和辭藻來釋放我內心世界里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與審美。取而代之的是,任何可以制造圖像的機器所生產出的色彩組合。每一幅圖像代表的是我私有的一套審美系統,由它們所構建出的光影,正是我渴望生活的夢幻年代。
△ 雷安喬
△ 山本昌男
美麗淺顯的人像、風景照不再是當代攝影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了實驗性、概念性、思辨性的圖像、影像。
而當代攝影的發展趨勢一定是攝影師既有追求表現現實真相的幻想,同時也會受到攝影師自我表現的藝術誘惑。當代攝影術的發展一定是在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既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既尊重權威、又張揚個性。
當代攝影在表現形式上,攝影師不僅會運用獨特的個性化的視覺語言,還會考慮題材的意義以及它的傳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除了攝影的內容題材外,也對新媒介產生了思考。傳統攝影可能離不開基本的相機,相紙。但當代的攝影不僅不需要相紙,也不一定需要相機,任何可以實現圖像轉化和顯像的事物都可以是攝影的器材。
總之,當代攝影的本質應該是對影像的個性化創作,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拓寬攝影的紀錄功能及對其真實性的理解,其發展趨勢依然需要不斷的創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