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然,江寧(今南京)人。生卒不詳,五代宋初畫家。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善畫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時。筆法師董源,早年著力刻劃形象,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金畫礬頭,晚年逐漸趨于淡泊,追慕自然。與董源并稱“董巨”,為江南山水畫派重要一支,并與五代荊浩、關仝和董源并稱五代至宋間四大山水畫家。
五代巨然 秋山問道圖 絹本墨筆 165.2×77.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問道圖》是一幅秋景山水畫,主峰居中顯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法。此圖上部一峰高聳云霄,中部兩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徑通幽,山中林間有茅屋數間,主客端坐于堂,點出了“問道”的主題。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復石隱,圓渾厚實。山頂多“礬頭”,坡石用長、短披麻皴描繪,不求奇峭而顯得平和凝重。山體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處以濃墨、焦墨點苔,以顯現江南山水之濕潤郁秀、生機流蕩。筆性溫和,不裝巧趣。這就是董源、巨然在藝術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用以描繪“淡墨輕嵐”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點、染”的技法。而巨然較之董源,除了在構圖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層次井然外,其筆墨也趨于粗放,長披麻皴粗而密,筆法老辣、率意,尤擅長用粗重的濃墨禿筆點苔,更彰顯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為僧人,其畫中也處處透漏禪機,所謂“澄懷觀道”也,董源《龍宿郊民圖》中描繪的生民群戲群舞的場景不復再現,代之以孤獨、空寂、蕭瑟,幽僻的意境。此圖以“秋山問道”為名,一徑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獨此一家,不知何處來客,向隱居的高人“問道”,令觀者肅然感覺到場景之超塵脫俗、幽深靜謐,感覺到禪宗宣揚的清澈澄明的禪心與空寂溫靜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
巨然溪山蘭若圖絹本水墨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巨然層巖叢樹圖絹本墨筆 (臺北故宮藏)
巨然茂林疊嶂圖
巨然雪圖絹本水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萬壑松風圖絹本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巨然蕭翼賺蘭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五代南唐巨然溪山林藪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佚名仿巨然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山居圖絹本墨筆日本阪齋藤氏董藏
傳巨然秋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原)
五代巨然陶淵明歸隱圖軸弗利爾美術館藏(偽明人畫)
巨然:擴展董源水墨山水畫風的門人
巨然其籍貫一作建業(今江蘇南京),一作鐘陵(今江西南昌)。可以確定的是,巨然是“受業于本郡(指今江蘇南京)開元寺”(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大約在這個時期,巨然成為董源的門人。
北宋開寶八年(975),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后主李煜被擄往汴京(今河南開封)。南唐翰林圖畫院自然解體,不少畫院畫家被脅迫到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圖畫院里供職,如徐熙之孫徐崇嗣、董羽等。巨然在這種情形下從建業來到京師,居開寶寺為僧。他畫名鵲起,曾為度支蔡員外作《故事》、《山水》二軸,畫中“古峰峭拔,宛立風骨;又于林麓間多用卵石,如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徑,遠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備。”(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上繪制壁畫,被當時的文人傳為美談,并賦詩頌之。巨然在北宋期間,為謀求在北方的藝術地位,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如仿李成的寒林山水,在構圖和筆法上都略異于董源,但意趣仍是江南畫。巨然的畫藝遠不及董源廣博,專以山水為長。
巨然山水的構成,雖出自查源,但自成一格。以現存傳為巨然的山水畫為證,他喜作豎式構圖,可能是宋初北方山水畫多立軸的緣故。他的山水,于峰巒嶺竇之外,下至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等。畫中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爽氣情人。這些表現內容與董源之作大體相近。不同的是除了巨然糅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畫的構圖外,還在于巨然的筆墨與董源相比,趨于粗放,多不作云霧迷蒙之景,但畫中散發出濃重的濕潤之氣卻不亞于董源。巨然擅長用粗重的大墨點點苔,鮮明、疏朗,長披麻皴粗而密,筆法老辣、率意。
北宋《宣和畫譜》著錄了御府珍藏的一百三十六件巨然之作,幾乎都是山水,基本保留了董源的山水畫主題。現存的巨然畫跡全無名款。畫上署款,起于北宋,五代絕少,斷為巨然之筆,系因循舊說。作為巨然的畫風,《萬壑松風圖》軸、《秋山問道圖》軸與史載最為接近,兩者筆跡亦相去不遠,其次是《山居圖》軸。由于巨然的藝術活動地跨南北,畫風有異,在傳為巨然的山水畫中出現了兩類不同的畫風。其一是《層崖叢樹圖》軸、《蕭翼賺蘭亭圖》軸和《溪山蘭若圖》軸等。這些古畫在不同程度上摻雜了北方山水畫的造型、構圖及筆墨,可推演出巨然在北方的藝術面貌及其對北方傳人的影響。其二是《溪山圖》卷,仍然保留了江南水墨山水的風韻。這兩類古畫,確定何者為巨然真本,尚缺直接的論證依據。但可以確信,多系宋代高手之筆,可作為宋代巨然傳派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