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容也是一種病
老人常告誡我們:孩子是嬌客,誰能像寶貝似地捧著他,他就跟誰最親;誰對他疏遠,甚至對他不客氣,他也就對你陌生,或對你敬而遠之。
老人還告誡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可能連是非曲直都弄不清,但他記得誰對他最好,誰看他最輕。
我們也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可能因為你一句有口無心的話語,也可能因為你一個習慣性的動作,還可能因為你一個不經意的眼神,無意間傷害到他那顆稚嫩的心,從而留下終身的陰影。
我們還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純正的璞玉,誰認真雕琢,誰就能成就他的美好人生;誰對孩子放任自流,誰就會害人害己害社會。
一個學生在學校犯點小錯,老師最先想要做的就是對他進行批評教育,這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教師教給學生知識,規范學生言行,這也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教會他們生存也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學校教育強調養成,強調由他律到自律,強調從細微處抓起,強調防微杜漸,強調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把一些不良習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學生在學校犯了較大的錯誤,學校或教師有可能會通知家長,讓家長一起參與對孩子的教育。這既是學校和教師的職責,也是家長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多和家長取得聯系,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與家長達成共識;作為家長,我們對學校的工作要給予理解和支持,更何況家庭教育本就不能和學校教育脫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
可是現在有一種反常,就是在學校孩子一旦出現什么不正常,學校希望家長能給予支持配合,正確引導時,有的家長不是自我反省,更不是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幫助老師教育孩子,而是一味地尋岔子,找麻煩,指責學校,責備老師,擾亂正常教學秩序,更有甚者敗壞學校榮譽,給學校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這種情況不在少數,這就是所謂的“發泄一時之氣,惹出百年之憂”的典型做法,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是對孩子不良習氣的一種放任,是對孩子思想觀點的一種誤導,也是對孩子錯誤行為的一種縱容。
“縱容”這一概念,很多人都清楚的,它是對錯誤的言行放任不管,是一種放縱,明知應該給予約束,而不予約束的一種錯誤的態度。這個概念與“寬容”有著本質的區別,寬容是對過失言行的一種原諒、饒恕,不予以計較追究。它是我國沿襲至今的一種傳統美德,是古代的所謂恕道,是胸懷寬大的表現,是一種大氣大度大量。
縱容與寬容不僅僅是概念上的差別,在對主體行為的約束上,兩者也有著實質性的差別。
縱容,是對主體的錯誤行為睜只眼閉只眼,既不指出其錯誤,更不要求其改正,讓他一錯再錯,不計后果,所以縱容的最終結果往往是犯罪。由犯錯到犯罪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由簡單的錯誤到復雜的民事或刑事案件,甚至到無藥可救的地步,這樣的行為是對錯誤的推波助瀾,相當于協同犯罪,雖不能說是故意殺人,至少也應該算是一種過失殺人。
寬容是對主體的過失言行的一種原諒,這種原諒與寬恕也有多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言語的過失,或許純粹是一種誤會或誤解,沒造成嚴重的后果;第二種可能是主體在犯錯之后,做了認真的反思,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言行對他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或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傷害,卻能主動道歉甚至提出補償……這些都是能夠得到別人的諒解的。“人恒過,過而能改”,“浪子回頭金不換”呢,都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寬容”這一美德,它既允許人們犯錯誤,又給人們改正錯誤的機會。讓人在無意犯錯的同時能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這在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是非常必要的。
縱容與寬容在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區別。
小孩子的小打小鬧我們可以寬容,因為這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或許可以將那種行為看成是一種撒嬌的表現;對于動不動就對別人拳打腳踢,動不動就偷摸扒盜,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我們卻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不加約束,讓他們任情任性,因為這不是撒嬌,而是撒野、撒潑,稍不留心就容易出人命,正如某些人所說“殺人如殺雞”。撒嬌與撒野是有天壤之別的,其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縱容對孩子有害無益,它是家長的一種病態心理,更是對自身對孩子對社會的一種失職。
中國的教育自古就曾明確指出:“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就說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完美結合。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沒有犯很大的錯誤,沒有觸犯法律法規,就縱容他們。特別是現代社會,大多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讓這唯一的孩子健康一生,平安一生,幸福一生,應該是每個家長最大的心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仍是現代家庭對孩子的期望,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那我們更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應該教會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要做到這些,我們就不能縱容孩子。
所有的人們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而一個完整的社會也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人,是豐富多彩的,也是良莠不齊的,我們不能強調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套完整版的錢幣,但我們要盡量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更加健全。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更加和諧,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教育塑造人,也成就人。優良的土壤里可培育出優良的品種,巖石的縫隙中也能長出參天大樹;深厚的淤泥中也綻放出高潔的白蓮。每一顆種子都有可能深根、開花、結果,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被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可如果我們成年人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孩子沒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那么我們的孩子也有成為一個歪才,甚至一個蠢才。雖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本就由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組成,雖然我們也知道并非每個孩子都能成才,雖然我們更知道這個社會并不是個個都那么出眾,人人都那么優秀,但我們也不應該放任孩子,更不應該縱容孩子;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是非不明,偽善不分,真假不辨,以丑為美,以邪為正。
我們不要把關心孩子作為放任的幌子,不要讓痛愛孩子作為縱容的借口,不要讓培養孩子的個性發展作為誤導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