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嫁給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在離他最近的地方,守候著那個不屬于自己的靈魂,每天面對一個猶如冰冷的軀殼,沒有思想,沒有感覺,沒有話語,更沒有溫暖,心是涼的,眼神是冰冷的,表情流露的是厭煩,更談不上肌膚之親,漫漫長夜,只有獨自默默地流淚,孤單地守候,他近在咫尺,心卻咫尺天涯,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斗轉星移,用自己的一生來等待和守候那個不屬于自己的男人,那是怎樣的感覺?
某天,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一篇關于魯迅與原配夫人朱安的報道,文章說魯迅與原配夫人朱安一生都未講過幾句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就隱隱作痛,看完之后,真有點揪心和泣血的感覺,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在深宅大院里,一個穿著黑色夾襖的女人,日日枯坐天井邊,望眼欲穿地等待他的大先生歸來的情景,這一等,就是幾十年。寫這篇文章的標題我寫成“泣血的婚姻”,覺得這樣說對于朱安這位婚姻中不幸的女人更貼切一些。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如果不和魯迅扯上關系,大概沒有人會提及她。也許,她這一生過得是另一種生活,幸福、平淡,和一個疼愛自己的男人了此一生。但命運卻讓她選擇了魯迅,這個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的作家,因此,她的一生跟著不平凡起來。
那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被母親召回,說給她娶了媳婦。對于這樁婚事,魯迅不大情愿,卻也沒有完全拒絕,他對這個未見面的女人多少有點期望,也就是說在他的心里有個最低的期望值,如果她能夠達到,也許他會順理成章地接受。然而,新婚洞房夜,當他揭開女方的蓋頭之后,馬上放棄了內心的最后一絲期望。面對眼前這個深目長臉寬額的女人,他連多看一眼的勇氣都沒有,便轉身離開了新房。
新婚的魯迅,一連在外邊住了4晚,只留下朱安一個人在新房,誠惶誠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錯。她是沒有錯的,只是長得不漂亮,又小腳,沒文化,于是,盡管她賢良孝順,也是沒有資格做他的女人的?;楹蟮?/span>5天,他就離去,借口學業繁忙,而將她丟在家里。那時候的朱安對魯迅是抱有希望的,覺得只要好好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的。他不在家的日子她照顧著婆婆的飲食起居,料家事,日復一日地操勞與等待。
在那個年代,面對沒有愛情的婚姻,可想而知魯迅也是很痛苦的,他不愛朱安,卻也不能休了她,一輩子,他沒有同朱安說過幾句話,更沒有特別的親近,他無法減輕他心靈上的痛苦,直到他遇上許廣平。魯迅和許廣平走到一起似乎是必然的,盡管許廣平比他小18歲,是他的學生,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容易讓他們彼此欣賞和心動。
朱安也不是沒有反抗過。當老太太責備她不生孩子時,她委屈地說“大先生不和我在一起,怎么生?”魯迅與學生在一起聊天,并不希望她出現,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她只得以師母的身份出現并端茶倒水,她要讓別人知道,她是有名分的。當時許廣平也是在場的女生之一,朱安的出現,只會更加激起魯迅的嫌惡。
朱安等魯迅等到50歲,等來的卻是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的結婚照,朱安徹底絕望了。她說“我好比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點往上爬,爬得隨慢,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的??墒乾F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沒用。”此時的朱安,雖有萬般的心痛和委屈,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朱安的一生,都是和魯迅的母親共度,直到老太太去世。如果說,魯迅沒有遇上許廣平,也許他會比朱安更痛苦,但他最終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只留下朱安在原地,成了最終的不幸者。
在魯迅那個年代,人們是沒有婚姻自主權的,不少女人成了封建社會婚姻的犧牲品,而在當今的社會,我們自己是有婚姻的自主權的,我想真正美滿的愛情婚姻,最高的境地那應該是靈與肉的交融,是不參雜任何私心雜念的。如果為了某種客觀條件,與一個不愛的人結婚,那只能給雙方帶來無盡的痛苦,也是為婚姻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潛在的悲劇發生。
女人的青春很短暫,如果不愛她,不能給她幸福,就不要給她婚姻,不要讓她在沒有感情的婚姻里孤獨地守望,痛苦地掙扎,都給對方一個自由的空間,去尋找那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不能讓朱安的悲劇,在現代女人身上重演,那個用一生來追隨和等待的虛無飄渺的愛情,對女人真的很殘酷,那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女人承受不起。
如果娶她,就去好好地愛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