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治;DTRS績效管理思想原創者,25年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四川大學商學院總裁班特邀授課教授,擅長戰略文化、績效激勵、團隊建設、項目策劃等領域。公益課每周三晚20點直播。喜馬拉雅FM:李正治講績效。
1
每個人每天處理事情,有40-50%是習慣性的行為。也就是處理這些事情,我們大都靠的是自己的行事習慣和風格。
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同樣也遵循著這樣的風格習慣。
B、提出工作要求,也聽聽下屬的建議。
C、詢問下屬對工作目標的想法,并予以鼓勵和支持。
D、盡量不干擾他。
支持性的行動少,指揮性的行為多;
注重監督;
規則和紀律約束等。
給予下屬大量指示,試圖傾聽下屬對決定的想法;
及時對員工的行為進行贊賞;
及時給下屬提供工作表現好壞的反饋。
與下屬共同作決定;
經常舉行團隊會議;
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認可和主動傾聽下屬的意見,并提供解決問題的便利條件;
協調合作、團隊領導、溝通。
決策過程委托下屬去完成;
提供適當的資源,少支持少指導;
明確告訴下屬希望他們自己發現并糾正工作中的錯誤。
2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有效的領導行為應綜合考慮工作行為和關系行為。
工作行為就是指揮型行為,主要與事有關系;
關系行為就是支持型行為,主要與人有關系,即與個人的能力有關。
這兩種行為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征?
工作行為:與事相關,包括告訴對方“你是誰”(角色定位)、該做什么,什么時間做,在哪里做,以及如何做。
單向溝通(從上往下)是工作行為的典型特征。
完成組織任務,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是工作行為的核心價值。
關系行為:與人相關,包括傾聽、鼓勵、表彰、表現信任、提升參與感、建立親和關系和歸屬感等。
雙向或者多向溝通,是關系行為的主要特征。
建立良好關系,提升員工的工作意愿,是關系行為的核心價值。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是工作行為重要還是關系行為重要呢?
作為初學情景領導的人,一時是較難把握其中的分寸。
我們先從日常工作來回顧幾種常見的情景,
每天我們九點上班,乘電梯時遇見同事會微笑打招呼和問好,接著打卡簽到,坐到工位上后打開電腦或去接水倒茶,順便和遇見的領導、同事寒暄,聊幾句家長里短。然后計劃整理一天的工作規劃、開早會,向上級、部門同事、下屬匯報、安排工作,再去執行。
在上述的情景中,
屬于關系行為的有微笑、打招呼、問好、寒暄、聊天;
屬于工作行為的則是開早會、向上級、同部、下屬匯報、安排、執行工作。
顯而易見,工作行為是推動我們達成績效目標動力系統,而關系行為是維持這套動力系統所需要的潤滑劑。
因此,我們不可以把二者隔開來看,因為他們靈活的轉換配合利于我們形成高效工作模式,營造良好的工作氣氛,這二者都很重要。
3
四種領導風格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
1、命令式風格的管理者,如何發揮你的領導力?
2、教練式風格的管理者,如何發揮你的領導力?
輔導方法:
- 時機原則:在恰當的時機實施激勵,或在不當的時機不實施激勵;
- 清晰原則:激勵的對象是誰?誰最需要激勵?激勵的標準和具體內容?激勵效果?如何知道達到了這種效果?激勵的透明度及共識性等。
- 讓下屬自行制定發展計劃,自己決策;
- 鼓勵下屬接受高難度挑戰;
- 對下屬的貢獻予以肯定和獎勵,提供成為他人良師的機會;
- 定期檢查和跟蹤績效;
適用情景:
適合處于能力和意愿都非常高的員工的管理上。
授權時應遵守的原則:
- 相近規則:給下級直接授權,不要越級;授予最接近做出目標決策的人員;
- 授要規則:所授權力是下級在實現目標中最需要的、比較重要的權力;
- 明責授權:要以責任為前提,授權同時要明確其職責;
- 動態規則,不同環境、不同目標責任,應授予不同的權力。
本期課程重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