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金鑾殿上的乾隆,在作出這個決定時應該是有些猶豫的,畢竟他想干的事有點二,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言九鼎的他要向天下道歉。但他最終還是決定,要在濟水之源摩崖石刻上承認錯誤,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乾隆,本名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出生于北京雍親王府。據說弘歷小時候就很聰明,五歲開始受宮廷文化熏陶,過目成誦。康熙一次到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孫子弘歷時,弘歷十歲,老頭又驚又愛,感覺與別的孫子比,弘歷簡直是上天對自己的恩賜,他下令把弘歷帶到宮中養育,并親自教授他。康熙是啥人?赫赫有名的少年天子玄燁!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61年,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智擒鰲拜,平定三藩,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御制《道德經講義序》……
他親自教的孩子哪有可能不成才?爺爺牛,孫子未必就能繼承衣缽,但身教勝過言傳,康熙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等一系列政策,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這些都給弘歷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康熙不是完人,老的時候犯過渾。這點弘歷跟他爺爺一樣。但功過相抵,弘歷的一生仍然是牛人的一生。1735年的八月二十三日早上,老爹雍正死后,九月初三,弘歷即皇帝位于太和殿,號乾隆。
當個混蛋皇帝不難,當個好皇帝不易,讓乾隆這樣的主兒當皇帝,更不是件什么美差,因為他有思想、有抱負。宋代龍圖閣直學士包拯曾不止一次對宋仁宗趙禎說:跟著你丫的整天累死累活,真不如俺當年在安徽老家當農民。活兒干完了,枕著鋤頭睡一覺,勝似你整天坐龍床。
大人物畢竟是大人物,再忙也會調節自己的生活,而河北薊縣田盤是他常去的地方。從史料中看出,原因是受韓愈那首《送李愿歸盤谷序》的影響。
兩晉以后,駢文風氣大盛,走向了形式主義歧途;內容多是風花雪月,兒女情長。唐代中葉,咱河南老鄉韓愈和山西人柳宗元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主張用散句單行的形式寫作散文,使這種散文逐漸代替了此前的駢文。
好友李愿隱居時,韓愈寫下長詩《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為了說明寫詩的原因,他在詩前加了一個序,即《送李愿歸盤谷序》。誰知道,長詩沒有廣為流傳,而詩前的《送李愿歸盤谷序》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篇文章貫穿著散文的章法和氣勢,一改東漢文風。連狂放的蘇東坡都說: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認為,除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晉代就沒有好文章。我認為,在唐代也只有韓愈寫的《送李愿歸盤谷序》才稱得上是文章。我想寫出他那樣的水平,可拿拿筆就放下了,韓愈寫得太好了。
在《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的影響下,唐朝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高官顯貴仰慕韓愈,骨子里尚有文人情節的弘歷當然也是追隨者。
1742年,乾隆再次來到這里,住在了天成寺。清晨起來,他打開窗子環顧四周,五彩朝霞流動,內心苦逼之極的他難得這樣輕松,即景生情,詩句信手拈來:
虛窗四啟曉霞流,人在層巖最上頭。詩句偶拈今日暇,風光宛似昔年秋……
這就是乾隆的那篇《游盤山記》。此后十余年間,乾隆先后32次登臨盤山,可后來乾隆就很少去了。因為他知道自己錯了,錯在他找到了韓愈文中盤谷的真正位置,而此前自己卻是“題詩每舉韓李事,連篇累牘填書箱”。
后來乾隆在看書時意識到,盤谷既在“太行之陽”就不應該在河北薊縣。1765年,他讓時任河南巡撫阿思哈親自前往濟源實地考察。結果阿思哈找到了李愿墓,以及韓愈詩中提到的燕川、枋口、天井、白水等地名,還在盤谷發現了元明以來的摩崖石刻。
阿思哈將摩崖石刻拓下,并將考察結果上報乾隆。乾隆聽后,感慨萬千。寫了這么多文章,卻把地點弄錯了,竟沒有一個人告訴自己!思來想去,他寫下《濟源盤谷考證》,指出“昌黎之送李愿歸盤谷也,其事本在濟源”。文中,乾隆從讀書態度落筆,舉一反三,說人論事,坦然承認自己的誤解。為使臣工和天下百姓養成實事求是的習慣,乾隆在文末以堅定的語氣命人在河南濟源和河北薊縣田盤兩地將此文全文“摩崖泐之”,以正視聽,為自己的錯誤埋單。
今天,距濟源市15公里的東北部克井鎮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300多米的茶壺龕上,摩崖所刻的正是乾隆御書的《濟源盤谷考證》,全文390多字,字大如斗,筆力沉穩雄健,結體灑脫流暢,是乾隆傳世書法作品中十分難得的鴻篇巨制。在寫下《濟源盤谷考證》后,久久不能平靜的乾隆又寫下長詩《用韓昌黎盤谷子詩韻明向誤并志今考證也》,長詩指出,社會上一些垃圾書太多,看書要有訓詁精神,不能人云亦云,辦事也是這樣,否則貽笑大方,我就是個活例子。
心情復雜的乾隆將《送李愿歸盤谷序》重新抄寫一遍,連同長詩一起刻在石碑上,立在盤谷口的盤谷寺御碑亭內。
千年已過,往事如煙。看似乾隆寫下了檢討書,卻折射出一種求是的態度。反觀今人,求是之精神往往令人唏噓。
(作者:李俊曉)
濟源盤谷考證
清
讀書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余以為在淵明則可,在他人則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讀書,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韓昌黎解惑之說乎?昌黎之送李愿歸盤谷也,其事本在濟源。只以盤山亦有盤谷,而太行山實為天下之脊,西南發昆侖,東北走遼海,盤山也在太行之陽也。故予向居田盤,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詩中所云燕川方口,又雅合田盤之境。然無以證其實,終屬疑似,且不知濟源之果有盤谷否也。因命豫撫阿思哈親至其地訪焉。至則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韓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詳繪以進。于是憬然悟曰:盤谷實在濟源而不在田盤,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誤也。豈惟予誤,蔣溥等之輯《盤山志》,二三其說而未歸一是者,非不明于學,則有所面從,亦誤也。
夫古人事跡,亦何系于今時,而有如適所云者。則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懼矣。予故曰:陶淵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則可,在他人則不可,而在為人君者益不可。因書其事,命于濟源、田盤磨崖兩泐之。
濟源盤谷寺簡介:
盤谷寺位于濟源城區北12公里的大行山南麓盤谷口。寺以谷名。創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貞元年(公元801年),李愿歸隱盤谷,因韓愈作序送之而負盛名。明洪武年間,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時重修,稱“十方大盤谷寺”,香火極盛,聞名遐邇。法屬寺院30余座,遍及豫、晉、皖三省。清雍正后歷有修葺。清乾隆作《盤谷考證》,并親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定盤谷為“名山勝跡”。
寺依山而建,為典雅玲瓏的四合院落,現存古建筑有接官廳、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東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筑。寺系清代建筑。寺前有御碑亭,碑刻乾隆皇帝親書的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及其步韓愈韻的七言詩,書法如行云流水,灑脫而凝重。西北有明初所建的四面五層密檐式舍利磚塔。東北500米高的茶壺龕上,摩崖石刻著乾隆親書的《盤谷考證》及“名山勝跡”四個大字。寺后谷內之盤石,宜雕硯臺,用其所雕之天壇硯(亦稱盤硯),為我國名硯之一。
小編微信:hnjylqq
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賬號,選擇『查看歷史消息』即可查看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