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綜合性疾病,世界上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糖尿病人需終生用藥,才能控制病情。如何科學、合理、安全的用藥,就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糖尿病藥品種類多、名稱雜,用藥確實比較復雜。各種中藥、西藥、保健品充斥市場,廣告鋪天蓋地,讓人無所適從,正確選藥、合理用藥更如霧里看花。為此,我們把糖尿病常用藥物向大家作以介紹,希望對糖尿病人正確用藥有所幫助。
對糖尿病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可以分為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兩大類,而口服降糖藥又可分為五類: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磺脲類和格列奈類、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類和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類)。下面我們來分別談談各類藥物的作用機理和特點。
胰島素
胰島素注射治療是指在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的基礎上,通過每日3次或4次注射胰島素,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
注射用胰島素的種類,可按作用時間分為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和預混胰島素。根據來源又可分為牛胰島素、豬胰島素和人胰島素。其中牛胰島素和豬胰島素含雜質多,長期注射易于注射部位發生紅腫、搔癢、凹陷或凸起以及胰島素的抗拒性,但價格相對便宜;人胰島素并非從人的胰腺提取而來,而是通過基因工程生產,純度較高,但價格較貴。
必須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的患者主要有:I型糖尿病患者;患病超過10年,服用口服降糖藥效果不佳的II型糖尿病患者;新確診的II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或嚴重缺氧(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做大手術、遭受嚴重創傷、伴有嚴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孕婦。
胰島素注射治療雖然對于許多病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控制血糖、防止并發癥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副作用,如疼痛、皮膚青腫、皮膚過敏、皮膚感染、脂肪墊、胰島素抗體及胰島素水腫等。另外,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按時進餐,否則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現象。
磺脲類
磺脲類藥物是最早應用的口服降糖藥之一。歷經三代,目前仍作為非超重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用藥,并可與其他降糖藥或胰島素聯合使用。隨著新劑型的推出,患者低血糖的發生率已經明顯下降。
磺脲類藥主要是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而發揮降糖作用的,所以,對于胰島功能嚴重損害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并不適合。只適用胰島未遭受嚴重損害,胰島素分泌量相對不足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輕、中型病人,這類病人經飲食控制療效不滿意時可選用磺脲類降糖藥。
磺脲類藥物的種類主要包括:格列苯脲(優降糖)、美吡噠、達美康、糖適平、亞莫里、克糖利、瑞易寧等。這些藥品大部分需要在飯前30分鐘服用,服用劑量掌握不好時容易出現低血糖或者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腹脹、腹痛、惡心、嘔吐、頭暈或皮疹等不良反應。
特別提示:I型糖尿病患者;II型糖尿病患者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對磺脲類降糖藥物過敏者;在發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或并有嚴重慢性合并癥者;在有應激情況下,如有嚴重創傷、大手術、嚴重感染、妊娠等,應改用胰島素治療。
雙胍類
雙胍類藥物是口服降糖藥中的元老。它可以促進肌肉等外周組織攝取葡萄糖,抑制或延緩葡萄糖在胃腸道吸收。降糖作用肯定,不誘發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如調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與此同時,也會造成胃部不適或厭食,個別人還會出現乳酸酸中毒或者酮癥酸中毒,這類藥物可與磺脲類藥物共同使用。雙胍類藥物的主要代謝途徑是肝臟代謝,所以,長期使用時建議定期檢查肝功能。
雙胍類藥物的主要品種有苯乙雙胍(降糖靈)、二甲雙胍、美迪康、迪化糖錠、格華止等。雙胍類藥物比較適合肥胖或對胰島素有抗藥性的糖尿病人,除了降糖靈須餐后服用外,其他藥物像鹽酸二甲雙胍、美迪康、迪化糖錠、格華止等都可在餐前餐中服用。
雙胍類藥物是超重II型糖尿病患者在無禁忌情況下的首選降糖藥。能改善胰島素抵抗,避免高胰島素血癥,改善脂肪代謝,不引起體重增加,肥胖者還能減輕體重。
禁忌證
1、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需用胰島素治療;
2、嚴重肝?。ㄈ绺斡不?、腎功能不全、慢性嚴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貧血、缺氧、酗酒;
3、妊娠期婦女;
4、感染、手術等應激情況。有乳酸酸中毒史,年齡超過65歲,嚴重高血壓,明顯的視網膜病,進食過少的患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比較成熟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作用機制為:競爭性抑制位于小腸的各種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類分解為葡萄糖的速度減慢,從而減緩腸道內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目前已進入市場并在臨床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降糖藥主要有:拜唐蘋(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奧恬蘋(米格列醇)等。主要適用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高胰島素血癥者、超重的I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此類藥物會對胃腸道產生副作用,如腹脹、腹痛、腹瀉、胃腸痙攣性疼痛、頑固性便秘等。其他尚有腸鳴、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所以,患有嚴重消化道疾病,妊娠或哺乳婦女不宜使用。
特別提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應與第一口飯同服。與其他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聯合應用時,如發生低血糖,應靜注或口服葡萄糖治療。服用蔗糖或一般甜食無效。
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類)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也稱格列酮類)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類具有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藥物。它們能促進骨骼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并降低它們對胰島素的抵抗,降低肝糖原的分解,改善β細胞對胰島素的分泌反應。減輕胰島素抵抗,改善β細胞功能,改善糖代謝。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主要有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兩大類。因羅格列酮還具有明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作用,所以該藥物可能具有遠期的益處。
羅格列酮類的有:文迪雅(馬來酸羅格列酮)、太羅(羅格列酮鈉)、愛能(羅格列酮)、維戈洛(鹽酸羅格列酮)等。
吡格列酮類的有:艾汀(鹽酸吡格列酮)、卡司平(鹽酸吡格列酮)、瑞彤(鹽酸吡格列酮)等。
這類藥物的使用劑量也比較少,對肝臟的毒副作用低,而沒有發生低血糖的危險。因此可與胰島素、磺脲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藥物協同,從不同環節作用于機體的血糖調控系統,適用于II型糖尿病的各個時期。
特別提示: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在有活動性肝病或轉氨酶增高的患者中應禁用。此外,噻唑烷二酮治療可能導致體重增加液體潴留。
格列奈類
格列奈類藥是一種類似磺脲類藥物的新一類藥物,使用后可以增加胰島素分泌。此類藥物單獨使用時一般不會導致低血糖,也可與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聯合使用。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格列奈類藥物主要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兩大類。瑞格列奈類的有:諾和龍、孚來迪; 那格列奈類的有: 唐力。臨床上作為促胰島素分泌劑,可促進胰島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 降低餐后血糖。
格列奈類藥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特點, 屬于超短效藥物,因此又被稱為餐時血糖調節劑。其促進胰島素分泌及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較磺酰脲類藥物快。
格列奈類藥物的促胰島素分泌作用與血糖濃度有關,其促泌作用具有血糖依賴性, 血糖高時其作用增強,血糖低時其作用則減弱。因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較強,同時低血糖發生率較低。此外,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服用方便。此類藥物適用于75歲以下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應較少見,僅少數患者有輕度的過敏、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異常。
禁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妊娠和哺乳婦女、12歲以下兒童以及嚴重腎或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特別提醒:臨床上常用的五大類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類、磺脲類、噻唑烷二酮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格列奈類)均為處方藥,糖尿病患者應在臨床醫師的處方指導下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