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言文訓練(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題。
(胡)惟庸總中書政,專生殺黜陟,以恣威福。內外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有病己者, 輒匿不聞,由是奔競之徒趨其門下。魏國公徐達深.嫉.其奸邪,常從容言于上,惟庸銜之。達有 閽者福壽,惟庸陰誘致為己用,為福壽所發(fā)。惟庸故起家寧國令,時太師李善長秉政,惟庸饋遺善長黃金二百兩,遂得召入為太常卿,累遷中書參政,遂與善長深相結,以兄女妻善長從子 祐,貪賄弄權,益無所忌。一日,其定遠舊宅井中忽出竹筍,出水高數(shù)尺,諛者爭言為丞相瑞應,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夜有光燭天,于是惟庸稍自負,有邪謀矣。會惟庸家人為奸利事,道關,榜辱關吏,吏奏之。帝怒,殺家人,惟庸謝不知。帝又究故誠意伯死狀,惟庸懼且見發(fā),乃計曰主上草菅勛舊臣何有我死等耳寧先發(fā)毋為人束手寂寂而是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者常犯法 帝切責之,二人懼,惟庸陰以權利脅誘之。二人素戇勇,又見惟庸用事,因與往來,久之益密。惟庸與御史大夫陳寧坐省中,閱天下軍馬籍,令都督毛驤取衛(wèi)土劉遇寶及亡命魏文
進等為心膂,曰:“吾有用爾也。”太仆寺丞李存義,善長之弟,惟庸之婿父也,以親故,往來惟庸家,惟庸令存義陰說善長以邪謀。惟庸又使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軍,約期來會,又遣元臣封績致書,稱臣于元,請兵為外應,皆未發(fā)。會惟庸子乘馬奔入挽輅中,馬死,惟庸殺挽輅者。上怒,命償其死。惟庸逆謀益急。而是時日本貢使適私見惟庸,惟庸約其王,令以舟載精兵千人,偽為貢者,及期,會府中力士掩.執(zhí).帝,度可取取之;不可,則掠庫物泛海就日本,有成約。
——節(jié)選自《明史紀事本末·胡藍之獄》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乃計曰/主上草菅/勛舊臣何有我/死等耳/寧先發(fā)/毋為人束手寂寂/而是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者常犯法
B.乃計曰/主上草菅/勛舊臣何有我/死等耳/寧先發(fā)/毋為人束手寂寂/而是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者/常犯法
C.乃計曰/主上草菅勛舊臣/何有我/死等耳/寧先發(fā)/毋為人束手寂寂/而是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者/常犯法
D.乃計曰/主上草菅勛舊臣/何有我/死等耳/寧先發(fā)/毋為人束手寂寂/而是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者常犯法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用袋封緘以防泄漏,故名。
B.“深嫉”的“嫉”與《離騷》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的“嫉”含義相同。
C.瑞應,即吉瑞的感應,文中“瑞應”指的是胡惟庸舊宅水井中長出了竹筍。
D.“掩執(zhí)”,意思為“趁其不備捉拿、逮捕”,下文的“掩捕”的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胡惟庸統(tǒng)管中書省事務,獨斷專權,魏國公徐達曾在皇帝面前揭發(fā),胡惟庸懷恨在心,誘惑守門人福壽,圖謀加害徐達,卻未能如愿。
B.胡惟庸一手遮天,日益驕縱,追名逐利之徒趨之若鶩,獻媚者稱其祖墳之上夜晚有光燭照天空,胡惟庸?jié)u漸野心膨脹,懷有不臣之心。
C.胡惟庸擅殺車夫,皇帝憤怒,要求他賠償車夫損失,皇帝又要徹查誠意伯死亡的實情,胡惟庸深感恐懼,更加快了謀反的步伐。
D.皇帝出西華門時,太監(jiān)云奇沖撞圣駕,又言辭不清,被屈打至垂死,仍未放棄警告,皇帝終于醒悟,識破了胡惟庸的奸計。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 分)
(1)會惟庸家人為奸利事,道關,榜辱關吏,吏奏之。
譯文:
(2)惟庸因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
譯文:
14.從選文看,胡惟庸為叛亂做了哪些準備?請簡要概括。(3 分)
文言文訓練(一)答案
10.【答案】C【解析】于是謀劃說:“皇上草菅有功的舊臣,哪里還會有我的活路!同樣是死,寧可先舉事,也不能悄無聲息地被人捆住雙手。”而此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經常犯法。
11.【答案】B【解析】本文中的“嫉”是“憎恨”之意,“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的“嫉”是“嫉妒”之意。前者如“嫉惡如仇”,后者如“嫉賢妒能”。
12.【答案】C【解析】“賠償車夫損失”錯誤,“償其死”的意思是“抵償死者的性命”。“又要”混淆了時間順序,皇帝追查誠意伯的死狀在前,要求胡惟庸抵命在后。
13.(1)會惟庸家人為奸利事,道關,榜辱關吏,吏奏之。
譯文:恰逢胡惟庸的奴仆做了非法謀取利益的事情,路過關卡時,鞭打侮辱守關的官吏,官吏奏報了這件事。
(會:恰逢,1分。道:取道,路過,1分。榜:鞭打,捶擊,1分。句意1分。)
(2)惟庸因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
譯文:胡惟庸趁機謊稱自己宅第的井里涌出了甘美的泉水,邀請皇上親臨,皇上答應了。
(因,借機、趁機,1分。詭言:謊稱,欺詐說,1分。醴泉:甘美的泉水,1分。句意1分。)
14.①勾結黨羽,拉攏重臣。(1分)②暗通北元、日本,爭取援兵。(1分)③謊稱祥瑞,誘騙皇帝,埋伏兵甲。(1分)
參考譯文:
胡惟庸統(tǒng)領中書省的政務,獨攬生殺和官吏升降的大權,并肆意行使賞罰的權力。內外各部門以密封的奏章向君主進言,胡惟庸先取出奏章看,有損害自己的,就將奏章藏起來不讓皇帝知曉,因此追名逐利之徒奔走其門下。魏國公徐達十分憎恨他的狡詐惡毒,常常在私下里向皇帝進言,胡惟庸懷恨在心。徐達有個守門人叫福壽,胡惟庸暗中誘惑福壽,想讓他為自己所用,被福壽揭發(fā)。胡惟庸以前由寧國令起家,當時太師李善長執(zhí)政,胡惟庸送給李善長黃金二百兩,于是能被召入中央擔任太常卿,屢次升遷到中書參政,于是與李善長相交深厚,把哥哥的女兒嫁給李善長的侄兒李祐,貪污受賄玩弄權術,更加無所忌憚。一天,胡惟庸在定遠的舊宅的井中忽然長出竹筍,出水面幾尺高,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上天給帝王的祥瑞,又說胡惟庸的祖輩父輩三世的墳冢上,晚上有光照亮天空,從此胡惟庸?jié)u漸自負,有了邪惡的計謀。恰逢胡惟庸的奴仆做了非法謀取利益的事情,路過關卡時,鞭打侮辱守關的官吏,官吏奏報了這件事。皇帝憤怒,殺了仆人,胡惟庸推說不知情。皇帝又追究以前的誠意伯(劉基)死亡的實情,胡惟庸害怕事情將被揭露,于是謀劃說:“皇上草菅有功的舊臣,哪里還會有我的活路!同樣是死,寧可先舉事,也不能悄無聲息地被人捆住雙手。”而此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經常犯法,皇帝嚴詞斥責他們。兩人恐懼,胡惟庸暗中用權勢威脅,用利益引誘。二人向來愚而好勇,又見胡惟庸當權,于是與他來往,時間長了關系更加密切。胡惟庸與御史大夫陳寧坐在中書省官署中,查閱天下兵馬簿冊,讓都督毛驤將衛(wèi)土劉遇寶和亡命魏文進等收為心腹,對他們說:“我有用得著你們的地方。”太仆寺丞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親家,因為親戚的原因,往來胡家,胡惟庸讓李存義暗中以陰謀游說李善長。胡惟庸又讓指揮林賢出海招納日本軍隊,約定日期來會,又派遣元朝舊臣封績寫信,向北元稱臣,請求元兵作外部接應,這些事情都還沒有暴露。恰逢胡惟庸的兒子乘坐的馬車奔入對面車轅用來牽引的橫木中,馬死,胡惟庸殺了車夫。皇上憤怒,命令兇手抵命。胡惟庸圖謀叛逆更加急切。而此時日本來進貢的使臣恰好私自見胡惟庸,胡惟庸與日本王約定,讓對方用船載精兵千人,偽裝成進貢的人,到時候,會合胡惟庸府中的力士趁其不備捉拿皇帝,估計能夠拿下就拿下,不能拿下,就搶奪府庫里的財物渡海到日本,有正式的條約。
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日,胡惟庸趁機謊稱自己宅第的井里涌出了甘美的泉水,邀請皇上親臨,皇上答應了。皇帝剛出西華門,內監(jiān)云奇沖犯皇帝車駕經行之路,拉住馬韁繩,口中含混,情緒正激動,說話太快不能表達意思。皇帝因他不敬而惱怒,左右一頓鞭打。云奇右臂將折斷,接近死亡,還指著胡惟庸的住宅,不因疼痛而縮手。皇帝醒悟,于是登上城墻遠望胡宅,看見夾墻中藏有士兵,兵器像林木般密集聳立。馬上派出禁軍趁其不備逮捕胡惟庸,拷打定案,在集市上將其肢體分裂。
02
文言文訓練(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舍,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于三軍之眾。臣竊料之,大王之國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愧之。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蘋車三百乘,斬紂于牧之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于辟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散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日:“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詐偽反覆蘇套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扶韓而攻魏,韓劫于套,不敢不聽。秦、魏為一國, 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惑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惠,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效河外。”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茶之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合從,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諾侯聯(lián)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
B.蒼頭,仆役以青巾作頭飾,故稱“蒼頭”。也指以青頭巾裹頭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戰(zhàn)國,“河外”意義多有不同,可分別指黃河之南、西,與河內相對。
D.東藩的“落”與《過秦論》中“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的“藩”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儀與蘇茶面對同一個游說對象,曉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張的好處,這實際上也是另一個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
B.在說明魏國實力的同時,蘇秦又列舉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眾多事例,還勸諫魏王不要聽信那些讒臣的邪說。
C.同是合縱,在蘇秦看來必能形成抗衡強秦的聯(lián)盟和戰(zhàn)略,在張儀看來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終究會成為一盤散沙。
D.面對蘇秦和張儀的游說,魏王左右搖擺,從中既可見蘇素和張儀的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也可見魏王缺乏主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14.蘇秦和張儀分別前往游說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文言文訓練(二)答案
10.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事奉秦因一定得割讓土地送上人質,因此軍隊還沒用上而國家的元氣已經虧損了。如果大王真能聽從我的意見,六國合縱相親,齊心合力,就一定不會遭受強秦的侵犯。斷句抓住先關的實詞、虛詞,如故、矣、則:“割地效質“是并列短語,在文中作用相同,不能斷開。同時,可結合根據(jù)句子意義的完整性去判斷。
11.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D項中的“藩”兩個意思不同,東藩的藩指藩國,藩籬的藩意為籬笆,代指邊界。
12.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C項于文無據(jù),表述有誤。節(jié)選內容張儀只是假設合縱的通道斷絕會將魏國陷入危險之中,而沒有談到會成一盤散沙的結局。
13.(1)如今競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國,我私下里替大王慚愧。(“乃”,競然:“西面”,面向西。各1分,句意2分。)
(2)而您卻想依靠欺詐虛偽、變化無常的蘇秦的小策略,這明顯是不可能成功的。(“反覆”,變化無常,反復無常:“明”,明顯,明白。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4.答案:蘇秦主要是積極引導樹立信心,鼓舞斗志:張儀主要是威脅恐嚇,瓦解斗志。(1分,意對即可) 同是一個魏國,在蘇秦看來既有地緣優(yōu)勢,又實力雄厚、足以與秦國抗衡:在張儀口中卻變得勢單力薄,地理上也處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事奉秦因別無出路。(2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審題注意緊扣二人“策略”分析其異同。蘇秦游說有積極引導樹立信心的意圖,張儀言語中有恐嚇的意味。
【參考譯文】
蘇秦為了趙國合縱游說魏襄王道:“大王的國土,土地縱橫千里。地方名義上雖然狹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沒有放牧牛馬的地方。人民眾多,車馬成群,日夜奔馳,絡繹不絕,其聲勢和三軍士兵相比沒有什么區(qū)別。我私下里估計,大王的國力不亞于楚國。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國,我心里替大王慚愧。聽說越王勾踐靠三千殘兵敗將,在于隧擒獲了夫差;周武王也僅有三千士兵,三百輛戰(zhàn)車,在牧野殺死了商紂王。難道是他們土兵多嗎?實在是因為他們能振奮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聽說大王的兵力,常備軍二十萬,青布裹頭的士兵二十萬,精兵二十萬,勤雜部隊十萬,還有六百輛戰(zhàn)車,五千匹戰(zhàn)馬。這肯定遠遠超過越王勾踐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卻迫于讒臣的邪說,想要臣服于秦國。事奉秦國一定得割讓土地送上人質,因此軍隊還沒用上而國家的元氣已經虧損了。如果大王真能聽從我的意見,六國合縱相親,齊心合力,就一定不會遭受強秦的侵犯。所以敝國趙王派我來進獻愚計,呈上盟約,聽憑大王詔令。魏王說:“我沒有才能,以前從未聽過這樣高明的指教。現(xiàn)在您以趙王的詔令來教導我,我愿意率領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
張儀為秦國連橫之事,去游說魏襄王說:“魏國的領土方圓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人。四周地勢平坦,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更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如果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齊國就會進攻你們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面來進攻你們;不和韓國聯(lián)合,那么韓國就會攻打你們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那南面就會危險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而您卻想依靠欺詐虛偽、反復無常的蘇秦所殘留的計策,這明顯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國,秦國將發(fā)兵進攻河外,那么合縱的通道就斷絕了。合縱的通道一斷,那么大王的國家再想不危險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國若是挾制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迫于秦國的壓力,一定不敢不聽從。秦韓結為一體,那魏國滅亡之期就不遠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擔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慮,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那么楚韓必定不敢輕舉妄動;沒了楚韓的侵擾,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國家也一定不會有憂患了。
魏王說:“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錯了。我愿意做秦國東方的藩臣,給秦王修建行宮,接受秦國的封賞,春秋兩季貢獻祭品,并獻上河外的土地。”
03
文言文訓練(三)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德宗貞元元年,陜虢都兵馬使達奚抱暉殺節(jié)度使張勸,代總軍務,邀求旌節(jié),且陰召李懷光將達奚小俊為援。上謂李泌曰:“若蒲、陜連衡,則猝不可制。且抱暉據(jù)陜,則水陸之運皆絕矣。不得不煩卿一往。”辛丑,以泌為陜虢都防御水陸運使。上欲以神策軍送泌之官,問“須幾何人?”對曰:“陜城三面懸絕,攻之未可以歲月下也,臣請以單騎入之。”上曰:“單騎如何可入?”對曰:“陜城之人,不貫逆命,此特抱暉為惡耳。若以大兵臨之,彼閉壁定矣。臣今單騎抵其近郊,彼舉在兵則非敵,若遣小校來殺臣,未必不更為臣用也。且今河東全軍屯安邑,馬燧入朝,愿敕燧與臣同辭皆行,使陜人欲加害于臣,則畏河東移軍討之,此亦一勢也。”上曰:“雖然,朕方大用卿,寧失陜州,不可失卿,當更使他人往耳。”對曰:“他人必不能入。今事變之初,眾心未定,故可出其不意,奪其奸謀。他人猶豫遷延,彼既成謀,則不得前矣。”上許之。泌見陜州進奏官及將吏在長安者,語之曰:“主上以陜、虢饑,故不授泌節(jié)而領運使,欲令督江、準米以賑之耳。陜州行營在夏縣,若抱暉可用,當使將之。有功,則賜旌節(jié)矣。”抱暉覘者馳告之,抱暉稍自安。庚戌,加泌陜虢觀察使。出潼關。抱暉不使將佐出迎,惟偵者相繼。泌宿曲沃,將佐不俟抱暉之命來迎,泌笑曰:“吾事濟矣!”去城十五里,抱暉亦出謁。泌稱其攝事保完城隍之功,曰:“軍中煩言,不足介意。公等職事皆按堵如故。”抱暉出而喜。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貼矣不愿聞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明日,召抱暉至宅,語之曰:“吾非愛汝而不誅,恐自今有危疑之地,朝廷所命將帥皆不能入,故丐汝余生。汝為我赍幣祭前使,慎無入關,自擇安處,潛來取家,保無它也。”抱暉遂亡命,不知所之。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卷四十七》,有刪節(jié))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貼矣/不愿聞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B.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貼矣/不愿聞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C.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貼矣/不愿聞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D.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貼矣/不愿聞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陜城之人,不貫逆命”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難》)兩句中的“逆”字含義不相同。
B.“此特抱暉為惡耳”與“況臣孤苦,特為尤甚”(《陳情表》)兩句中的“特”字含義不相同。
C.“主上以陜、虢饑”與“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兩句中的“以”字含義不相同。
D.“恐自今有危疑之地”與“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陳情表》)兩句中的“危”字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達奚抱暉殺害了張勸,又勾結李懷光手下的將領達奚小俊來作自己的后援,德宗對此感到擔憂,決定派李泌處理此事。
B.李泌認為陜州的地勢險峻峭絕,易守難攻,因此進城之人不宜多,并陳述了自己單獨前往的理由,德宗最終答應了他。
C.李泌祕在陜州召見了從長安來的官吏,告訴他們如果達奚抱暉有才能,自會讓他率領將士,達奚抱暉知道后,內心稍安。
D.李泌告訴達奚抱暉,讓他在祭奠前任節(jié)度使后,不要再進入潼關,自己去找個安身之所,然后找機會暗中把家人接走。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然,朕方大用卿,寧失陜州,不可失卿,當更使他人往耳。
(2)泌宿曲沃,將佐不俟抱暉之命來迎,泌笑曰:“吾事濟矣!”
文言文訓練(三)答案
10. D 11. D 12. B
13 (1)話雖這么講,但朕正要重用你,寧可失去陜州,不能失去你。朕自當再讓其他人前往算了。
(2)李泌在曲沃過夜,不待達奚抱暉下達命令,將佐們便前來迎接。李泌笑著說:“我要辦的事情成功了。”
【解析】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李泌進城任職后,賓客佐吏中有人請李泌屏退其他人稟告事情,李泌說:“在更換節(jié)帥的時刻,軍中言多語雜,這乃是通常的情理。我來了,這類事情自然會安定下來,我不希望聽你講這類事情。”此后,心中不安的人都安定下來了。“視事”意思是任職,主語是李泌,這里說的是李泌進城任職,因此“泌既入城視事”句意完整,應在其后斷開,排除BC。“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為定語后置句,“賓佐”為中心詞,“有請屏人白事者”為后置定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故選D。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A.“陜城之人,不貫逆命”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難》)兩句中的“逆”字含義不相同。【前一個是“違背”;后一個是“方向相反”,與“順”相對】 B.“此特抱暉為惡耳”與“況臣孤苦,特為尤甚”(《陳情表》)兩句中的“特”字含義不相同。【前一個是“只是”;后一個是“特別”】
B.“主上以陜、虢饑”與“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兩句中的“以”字含義不相同。【前一個是“因為”,后一個“用來”】D. “恐自今有危疑之地”與“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陳情表》)兩句中的“危”字含義相同。【前一個是“危險、兇險”,后一個“生命垂危”】所以選D。
【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李泌認為陜州的地勢險峻峭絕,易守難攻,因此進城之人不宜多”說法錯誤。原文為“上欲以神策軍送泌之官,問'須幾何人?’對曰:'陜城三面懸絕,攻之未可以歲月下也,臣請以單騎入之。’”此處李泌的意思是陜州城三面絕壁高懸,如果攻打該城,是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攻克的,并非說進城之人不宜多。故選B。
【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雖然”,雖然這樣,可以翻譯為“話雖這么講”;“方”,正在;“寧”,寧可;“更”,更換,改變。
(2)“俟”,等到,等待;“迎”,迎接;“濟”,成功。
參考譯文
唐德宗貞元元年,陜虢都兵馬使達奚抱暉將節(jié)度使張勸殺害,自己代理總攬軍中事務,希望得到節(jié)度使的旌節(jié)。而且,他暗中召引李懷光的將領達奚小俊作為應援。德宗對李泌說:“如果蒲、陜聯(lián)合抗拒朝廷,猝然之間,難以制伏。而且,一旦達奚抱暉占據(jù)了陜地,水路和陸路的運輸便會阻隔不通了。朕不能不麻煩你走一趟了。”辛丑(初八),德宗任命李泌為陜虢都防御水陸運使。德宗打算讓神策軍護送李泌就任,問李泌:“需要多少人?”李泌回答說:“陜州城三面絕壁高懸,如果攻打該城,是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攻克的。請讓我單人匹馬到那里去。”德宗說:“你單人匹馬怎么可以進去?”李泌回答說:“陜州城的百姓,并不習慣違背朝命,這只是達奚抱暉作惡罷了。如果帶著許多兵馬到那里去,達奚抱暉肯定會閉守營壘。現(xiàn)在我單人匹馬到陜州近郊,達奚抱暉大規(guī)模發(fā)兵前來,那是不相匹敵,如果他派遣一個低級軍官前來殺我,未必不會反而為我所利用。而且,現(xiàn)在河東的全部兵馬都在安邑屯駐,馬燧來到朝廷。希望陛下敕令馬燧與我同時向陛下辭別,一起離開長安,使陜虢人打算侵害我時,便害怕河東調動軍隊討伐他們,這也算是一種聲勢吧。”德宗說:“話雖這么講,但朕正要重用你,寧可失去陜州,不能失去你。朕自當再讓其他人前往算了。”李泌回答說:“其他人必定難以進入陜州。現(xiàn)在是事變的初期,眾人心意尚未安定,所以我能夠出其不意,威懾他們的邪惡陰謀。其他人猶豫不決,拖延不前,達奚抱暉有了成算后,那就不能前去了。”德宗同意讓李泌前往。李泌見到陜州派來上奏的官員以及正在長安的陜州將領與官吏,對他們說:“皇上因陜州、虢州在鬧饑荒,所以不授給我節(jié)度使的職務而讓我出任水陸運使,打算讓我監(jiān)督江、淮地區(qū)的糧運,以便賑濟陜虢而已。陜州行營駐扎在夏縣,如果達奚抱暉可以任用,自當讓他來率領行營,如果立下功勞,便會賜給他節(jié)度使的旌節(jié)了。”達奚抱暉的探子馳馬告訴了達奚抱暉,達奚抱暉稍微有些安心了。庚戌(十七日),德宗加封李泌為陜虢觀察使,李泌出潼關。達奚抱暉不讓將佐出來迎接李泌,只是探子不斷。李泌在曲沃過夜,不待達奚抱暉下達命令,將佐們便前來迎接。李泌笑著說:“我要辦的事情成功了。”在李泌距離州城十五里時,達奚抱暉也出來謁見李泌。李泌稱贊他代理諸事保全城池的功勞說:“軍中的閑言碎語,不值得掛在心上。你們的職務都一如既往,不會改變。”達奚抱暉退出門來,感到很高興。李泌進城任職后,賓客佐吏中有人請李泌屏退其他人稟告事情,李泌說:“在更換節(jié)帥的時刻,軍中言多語雜,這乃是通常的情理。我來了,這類事情自然會安定下來,我不希望聽你講這類事情。”此后,心中不安的人都安定下來了。第二天,李泌把達奚抱暉叫到住宅中,告訴他說:“我不是因憐惜你才不殺你。我是怕今后有了兇險可慮的地方,朝遷所任命的將帥都進不去,所以才給你留條活路。你為我?guī)е`牌和奠儀及器物去祭奠前任節(jié)度使,小心別再進入潼關,自己去找一個安身處所,暗中前來接走家小,我保你不會發(fā)生意外。”達奚抱暉于是逃亡,不知去向。
04
文言文訓練(四)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堅①銳意欲取江東 ,下詔大舉入寇。陽平公苻融言于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僻,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茍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堅不聽。是時秦兵既盛,都下②震恐。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別有旨。”安遂命駕出游山墅,親朋畢集,與玄圍棋賭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遂游陟,至夜乃還。桓沖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援京師。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闕,西藩宜留以為防。”沖對佐吏嘆曰:“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閑將略。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趣洛澗,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秦兵逼淝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謝安得驛書 ,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淝水之戰(zhàn)》)
【注釋】:①堅:苻堅,前秦國君。 ②都下:指東晉都城建康。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B. 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C. 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D. 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11. 下列對文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已別有旨”與“不知其旨也”(《禮記(雖有嘉肴)》)中的“旨”字含義不同。
B. “謝安固卻之”與“君子固窮”(《論語》)中的“固”字含義相同。
C. “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與“來者不拒”(成語)中的“拒”字含義不同。
D. “融馳騎略陳”與“略有耳聞”(成語)中的“略”字含義不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前秦軍隊大舉入侵,東晉都城人們恐懼,謝玄向謝安問計,謝安坦然自若,桓沖派遣精銳軍隊三千人入援京師,被謝安拒絕。
B. 謝玄派遣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前往洛澗,梁成以洛澗為阻擋列陣等待他。劉牢之向前渡水,攻擊梁成的軍隊,取得勝利。
C. 東晉軍隊在淝水遇阻,謝玄請求前秦讓東晉軍隊渡河,雙方一決雌雄。苻堅開始回絕了,后來看到東晉軍隊布陣嚴整,被迫同意。
D. 謝安正在與客人下圍棋,得知前方戰(zhàn)事捷報,表面上若無其事,但下完棋后屐齒折斷,竟然毫無察覺,說明謝安內心非常興奮。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茍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5分)
(2)堅曰:“ 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5分)
文言文訓練(四)答案
10. B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前秦王苻堅與陽平公符融登上壽陽城觀望,只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又望見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為都是東晉的士兵,苻堅掉頭對苻融說:“這也是強敵,怎么能說他軟弱呢!”茫然若失,臉上開始有了畏懼的神色。“登壽陽城”是做“望”的狀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AD;“以為”的賓語為“晉兵”,同時“顧謂融曰”的主語是苻堅而非“晉兵”,應在“兵”后面斷開,排除C。故選B。
11. B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已別有旨”中的“旨”是“打算,想法”的意思。句意:已經另有打算了。“不知其旨也”中的“旨”是“美味”的意思。句意:不知道它的美味。
B.“謝安固卻之”中的“固”是“堅決地”的意思。句意:謝安堅決地阻攔他。“君子固窮”中的“固”是“堅守,安守”的意思。句意:君子安守窮困。C.“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中的“拒”是“抵擋,阻擋”的意思。句意:派遣未經戰(zhàn)事的年輕人前去阻擋。“來者不拒”中的“拒”是“拒絕”的意思。
D.“融馳騎略陳”中的“略”是“巡視”的意思。句意:苻融騎馬巡視軍陣。“略有耳聞”中的“略”是“簡略、稍微”的意思。故選B。
12. 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苻堅開始回絕了”錯誤。當謝玄請求前秦讓東晉軍隊渡河,雙方一決雌雄時,苻堅說:“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意思是“只是領兵稍微后撤,讓他們渡河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逼迫攻殺,沒有不勝的”,由此可知,苻堅沒有回絕,他打算稍微后撤一些。故選C。
13. (1)良家少年都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不熟悉軍隊事務,隨便說些阿諛奉承的話,來迎合您的心思。(得分點:“閑”,通“嫻”,熟悉;“茍”,隨便;“會”,迎合、符合、投合;“意”,心意,心思。1點1分,句子通順1分)
(2)苻堅說:“只是率領軍隊稍微后退,讓他們渡河到一半,我們用精銳騎兵逼近并殺死他們,沒有不勝的。”(得分點:“但”,只是;“少”,稍微;“蹙”,緊迫,逼近;“蔑”,沒有。1點1分,句子通順1分)
參考譯文:
苻堅專注于想要攻取江東地區(qū),下達詔令大舉入侵。陽平公苻融向苻堅進言說:“鮮卑、羌族的虜臣,是我們的仇敵,經常盼望著風云變化以實現(xiàn)他們的心愿,他們所獻的計劃,怎么能聽從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軍事事務,只是茍且進上阿諛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擔心既不能成就戰(zhàn)功,隨之還會產生后患。”苻堅沒有聽從。這時前秦的軍隊已經非常強盛,東晉京城里的人震驚恐懼。謝玄入朝,向謝安詢問應對之策,謝安一副平靜的樣子,回答說:“已經另有打算了。”謝安于是就命令駕車出游山間別墅,親戚朋友云集,與謝玄在別墅玩圍棋賭博。謝安的棋術一直不如謝玄,這一天謝玄由于內心恐懼,致使兩人旗鼓相當,謝玄無法取勝。謝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來。桓沖對國家的根基大業(yè)深以為憂,派精銳部隊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謝安堅決阻攔他,說:“朝廷的處理辦法已經決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應該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備。”桓沖對藩府參佐嘆息道:“謝安有身居朝廷的氣量,但不熟悉帶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敵臨頭,還盡情游玩,高談闊論不止,只派遣未經戰(zhàn)事的年輕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數(shù)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結局已經可以知道了,我們將要受外族的統(tǒng)治了!”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以等待劉牢之。劉牢之徑直向前渡河,攻擊梁成大敗梁成。于是謝石等各路軍隊,從水路、陸路相繼進發(fā)。前秦王苻堅與陽平公符融登上壽陽城觀望,只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又望見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為都是東晉的士兵,苻堅掉頭對苻融說:“這也是強敵,怎么能說他軟弱呢!”茫然若失,臉上開始有了畏懼的神色。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后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苻堅說:“只是領兵稍微后撤,讓他們渡河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逼迫攻殺,沒有不勝的。”苻融也認為可以,于是就揮舞戰(zhàn)旗,指揮兵眾后退。前秦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等率領軍隊渡過淝水攻擊他們。苻融騎馬巡視軍陣,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zhàn)馬倒地,被東晉的士兵殺了,前秦的軍隊于是就崩潰了。謝玄等趁勝追擊。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就要追來了,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當時他正與客人下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xù)下棋。客人問他是什么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最終攻破了賊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過門檻時,高興得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發(fā)覺。
05
文言文訓練(五)
唐憲宗元和七年秋,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薨。子懷諫,為節(jié)度副大使。兵馬使田興,有勇力,軍中賴之。辛亥,上與宰相議魏博事,李吉甫請興兵討之,李絳曰:“臣竊觀兩河藩鎮(zhèn)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隸諸將,不使專在一人,恐其權任太重,乘間而謀己故也。諸將勢均力敵,莫能相制,若常得嚴明主帥以臨之,則粗能自固矣。今懷諫乳臭子,不能自聽斷,軍府大權,必有所歸,諸將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從。然則向日分兵之策,適足為今日禍之階也。至時,惟在朝廷不愛爵祿以賞其人,使兩河藩鎮(zhèn)聞之,恐其麾下爭為恭順矣,此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懷諫幼弱,軍政皆決于家僮蔣士則,數(shù)以愛憎移易諸將,眾皆憤怒。朝命久未至,軍中不安。田興晨入府,士卒數(shù)千人大噪,請為留后。興乃謂眾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請官吏,然后可。”皆曰:“諾”。興乃殺蔣士則等,遷懷諫。魏博監(jiān)軍以狀聞,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絳曰:“不可。今田興奉其土地兵眾,坐待詔命;乘此際推心撫納,結以大恩。”上從之,以興為魏博節(jié)度使。絳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請發(fā)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左右以為所與太多后有此比將何以給之上以語絳,絳曰:“田興不貪專地之利,歸命圣朝,陛下奈何愛小費而遺大計,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悅,曰:“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貨財,正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為!”十一月,遣知制誥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軍士受賜,歡聲如雷。成德、兗鄆使者數(shù)輩見之,相顧失色,嘆曰:“倔強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興入朝,上待之尤厚。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絳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請發(fā)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左右/以為所與太多/后有此比/將何以給之/
B.絳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請發(fā)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左右以/所與太多/后有此比/將何以給之/
C.絳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請發(fā)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左右以所與太多/后有此比/將何以給之/
D.絳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請發(fā)內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左右/以為所與太多/后有此比/將何以給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臣竊觀兩河藩鎮(zhèn)之跋扈者”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兩句中的“竊”字含義相同。
B.“乘間而謀己故也”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季氏將伐顓臾》)兩句中的“故”字含義相同。
C.“然則向日分兵之策”與“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兩句中的“向”字含義不相同。
D.“數(shù)以愛憎移易諸將”與“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易”字含義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僮蔣士則趁田季安去世、懷諫年幼弱小之際,獨攬魏博的軍政大權,憑個人好惡調換眾將職位,引發(fā)眾怒,后來被田興殺掉。B.李絳向憲宗提出建議,朝廷應采取分散各地藩鎮(zhèn)將領兵權的策略,令諸將勢均力敵,避免他們因兵權集中而囂張跋扈,趁機謀亂。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張對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時候,建議朝廷觀其變化,但他的意見都遭到了李絳反對,也未被憲宗采納。
D.憲宗采納李絳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建議,避免了戰(zhàn)爭,任命田興為節(jié)度使,后犒賞軍士,免除魏博一年賦稅,并在田興入朝時善待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田興奉其土地兵眾,坐待詔命;乘此際推心撫納,結以大恩。
(2)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貨財,正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為!
14. 兩河藩鎮(zhèn)中成德、兗鄆的使者為什么會“相顧失色”?請簡要說明。
文言文訓練(五)答案
10.C 11. B 12. B
13 (1)如今田興奉上他的土地和軍隊,坐等朝廷下達命令;趁著這個機會推心置腹的安撫招納,用大恩大德結交他。
(2)我穿破爛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的原因,就是為了匯集財物,正是為了打算用來平定天下,如果不是這樣,白白的儲存滿府庫有什么用?
14. (1)田懷歸順朝廷后,受到了豐厚的封(2)田懷歸順朝廷后,魏博的軍士得到賞錢,百姓免除賦稅,朝廷的策略對收復魏博有了成效,讓他們感受到了朝廷的政策以及壓力。
【解析】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李絳又說:“魏博五十多年沒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沒有超出他們希望的重賞,那么就無法安撫士兵的心,使四鄰受到鼓勵而羨慕。請求拿出宮內倉庫的一百五十萬貫錢來賞賜給他們。”手下的人認為所贈送的太多,以后有這樣的情況,將拿什么來賞賜?依據(jù)語法結構,“過”的賓語是“所望”,應在“望”字后邊停頓,排除BD;“賜之”是動賓結構,結構完整;“以為”的主語是“左右”,應在“左右”的前邊斷開,排除D。故選C。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課內外詞匯的能力。A. “臣竊觀兩河藩鎮(zhèn)之跋扈者”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兩句中的“竊”字含義相同。【“竊”都是“私下里”】B. “乘間而謀己故也”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季氏將伐顓臾》)兩句中的“故”字含義相同。【前一個是名詞,緣故;后一個是副詞,所以】C. “然則向日分兵之策”與“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兩句中的“向”字含義不相同。【“向”前一個是“以前”,后一個“假如”】D. “數(shù)以愛憎移易諸將”與“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易”字含義不相同。【前一個是動詞,變化、變更,后一個是形容詞,容易】所以答案是B
【12題詳解】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朝廷應采取分散各地藩鎮(zhèn)將領兵權的策略,令諸將勢均力敵”錯誤,依據(jù)原文“臣竊觀兩河藩鎮(zhèn)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隸諸將,不使專在一人,恐其權任太重,乘間而謀己故也”可知,李絳認為“分散各地藩鎮(zhèn)將領兵權的策略,令諸將勢均力敵”反而是禍亂的根源。故選B。
【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題得分點有:“乘”,趁著;“撫納”,安撫招納;“結以大恩”,介詞結構后置句,用大恩大德結交他。(2)題得分點有:“所以”,……原因;“惡衣菲食”,名詞作動詞,穿破爛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然”,這樣;“徒”,白白的。
【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依據(jù)原文“今田興奉其土地兵眾,坐待詔命;乘此際推心撫納,結以大恩。上從之,以興為魏博節(jié)度使”可知,田懷歸順朝廷后,受到了豐厚的封賞,被封為“魏博節(jié)度使”,他們認為再抵抗也無用。(2)依據(jù)原文“遣知制誥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可知,田懷歸順朝廷后,魏博的軍士得到賞錢,百姓免除賦稅,朝廷的策略對收復魏博有了成效。
參考譯文:
唐憲宗元和七年秋,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兒子田懷諫為副大使。兵馬使田興,有勇氣和力量,軍中很是依賴他。辛亥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議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請求派兵去討伐魏博,李絳說:“我私下里看到兩河的藩鎮(zhèn)飛揚跋扈,都是分兵隸屬各位將領,權利不是在于一人身上,我擔心他們的權利太大,乘機來謀劃自己的故地啊。各位將領勢均力敵,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嚴明的主帥來指揮,那么就能夠自我穩(wěn)固了。如今懷諫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處理決斷事情,軍府大權必然落到他人手中,眾將領待遇厚薄不均,必然產生怨恨惱怒,互不服從。既然這樣,那么從前分兵的計策正好成了今天禍亂的根源。到這個時候,只有在朝廷中不吝惜爵祿來賞賜田興,使兩河的藩鎮(zhèn)聽聞,恐怕他的部下都爭著恭敬的歸順他了,這就叫不作戰(zhàn)卻使別人服從了。”皇上說:“好。”不久田懷諫年幼體弱,軍政大事都由家奴蔣士則決斷,(蔣士則)多次根據(jù)愛憎調換眾將領,眾人都滿腔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還沒到,軍中人心不安。田興早晨進府,數(shù)千名士兵圍住田興下拜,請(他)擔任留后一職。田興對眾人說:“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報軍民戶籍,請求委派官吏,這樣以后我才答應。”(眾人)都說:“行。”田興便殺了蔣士則等十多人,把田懷諫遷到了府外。魏博監(jiān)軍把上述情況奏報朝廷讓皇上知道,李吉甫請求派中使去表示慰問來觀察事態(tài)的變化,李繹說:“不可以。如今田興奉上他的土地和軍隊,坐等朝廷下達命令;趁著這個機會推心置腹的安撫招納,用大恩大德結交他。”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讓田興擔任魏博節(jié)度使。李絳又說:“魏博五十多年沒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沒有超出他們希望的重賞,那么就無法安撫士兵的心,使四鄰受到鼓勵而羨慕。請求拿出宮內倉庫的一百五十萬貫錢來賞賜給他們。”手下的人認為所贈送的太多,以后有這樣的情況,將拿什么來賞賜?皇上把這番話告訴了李絳,李絳說:“田興不貪圖專地的利益,歸順朝廷,陛下您怎么吝嗇小的財物而丟失大的計劃,不憑借這個來收復節(jié)度轄區(qū)的心呢!”皇上很高興,說:“我穿破爛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的原因,就是為了匯集財物,正是為了打算用來平定天下,如果不是這樣,白白的儲存滿府庫有什么用?”十一月,派知制誥裴度到魏博表示慰問,把一百五十萬貫錢賞賜給軍士,給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賦稅。軍士接受賞賜,歡呼雀躍。成德、兗鄆兩地的使者幾次拜見,只是相互看看變了臉色,感嘆說:“倔強的人又有什么用呢!”十四年的秋天,田興到朝廷,皇上對待他很優(yōu)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