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語》對培養“審美的人”之啟示(名作欣賞·學術版)(羅儀奎)
2022-06-15 03:38羅儀奎
關鍵詞:孝悌  論語  人間

羅儀奎

關鍵詞:孔子 學習 孝悌 悅 人間

讀了《史記·孔子世家》(后文簡稱《孔子世家》),有幾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筆者,什么原因使史學大家司馬遷“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祗回留之不能去云”a ?是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太史公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之嘆?難道是司馬遷讀孔子書且問學于孔安國的原因?為什么孔子不僅以其布衣身份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而且在之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仍然“學者宗之”?為什么現在他依然生活在21 世紀中國人的精神領域,且其思想早已漂洋過海,影響世界各地?為什么孔子一生只想成為“君子”,但他在世時就被奉為“天縱之圣”,后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通過對《論語》的研讀,筆者發現,孔子從平凡人成為圣賢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以一個平凡人的畢生努力成為君子,成就了一個有限生命個體在現世不斷超越自我、綻放人性光輝的審美歷程。“在孔子看來,'君子’是經過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學識淵博而又謙虛謹慎,具有高尚道德品質且全面發展的人。”b當代美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審美的人”,即“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c。可以說,“審美的人”與儒家的君子具有相同的內涵: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孔子的美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的《論語》中。《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十六章,內容龐雜,思想豐富,主要涉及了學、習、樂、悅、不慍、自省、孝悌等,出現的人物除孔子外,還有其學生: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貢。筆者通過對《學而》的反復閱讀與探析,從中梳理了對培養“審美的人”四個方面的啟示。

一、學習合一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核心是“仁”與“禮”。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仁”,如“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泰伯》)d,“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者安仁”(《里仁》),“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可以看出,孔子對“仁”的理解是非常豐富的,而“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如何能達到“克己復禮為仁”呢?那就是“學而時習之”。《學而》開篇即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歷史上很多學者指出,開篇就談“學”,足以見出孔子對學的重視。那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怎么學,學與習的關系又是什么?

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生而知之者”即“圣人”,天分極高。當太宰和子貢談論說孔子是圣人時,他立刻反駁:“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因為孔子三歲喪父,不到十七歲喪母,他必須活下去,而且要實現人生志向,“吾十有五有志于學”(《為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世家》中寫道:“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糧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所以孔子小小年紀就能自力更生,與他勤于學、習是分不開的。孔子強調“學而時習之”,不僅是學到知識,且要在生活中適時實踐,并掌握相應技能和為人處世之道。這一思想影響了他的弟子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所以,如果學知識,只是課堂運用,或應付考試,那還不如不學。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還特別強調學禮、習禮,傳承以《詩》《易》為代表的古代藝術和哲學思想。“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這為孔子后來成為魯國有名的禮儀專家奠定了基礎。《論語》中孔子和弟子們談到《詩》達二十次。如《學而》第十五章,孔子與子貢以《詩》中句子來論及人的修養:“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從五十多歲開始,在外漂泊了十多年,逐漸老去,終于回到魯國,“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

人要在社會中生存并不斷發展,必須要有基本的物質保障,通過“學習合一”,才能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內化為基本的謀生技能,才能逐漸了解自己的生命何去何從、明白人的使命和堅守。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絕不只是為了吃飯,所以孔子勇于承擔使命,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謀道不謀食”(《衛靈公》)。

二、悅從中來

《爾雅·釋詁》對“悅”的解釋是:“樂也”,“服也”e。但二者也有差別,悅是內在的,樂是外在的,樂是悅的表現,悅是樂的原因。《學而》首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學習合一之悅、朋友交往之樂。“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孔子曰:'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泰伯》)……這是孔子善于發現生活中多種多樣的快樂,如由自然感發的喜悅、學習帶來的忘憂之樂、陶醉于美善藝術的喜悅等,為我們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平凡簡單、無處不在的悅(樂)。

即使在最艱難困頓、與死神擦肩而過時,孔子也總是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悅并堅守自己人生的方向。孔子為了“仁政禮制”的推行,奔走于各諸侯國,“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當孔子被困于匡地,他說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在宋國險遭桓魋殺害,他依然堅守信念,說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從孔子的言語及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崎嶇坎坷,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但他依然熱愛生命,非常積極努力地朝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前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最好呈現。

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總是不隨人愿,也感慨生活確如曹孟德所言:“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在《論語》中,孔子數次探討悅(樂),與其人生之苦難重重形成鮮明對比。孔子在人世間飽嘗冷暖,在禮壞樂崩的亂世漂泊不定,唯一不變的是他對生命的赤誠與熱愛,他在認清了生命真相后,由內心生發出對生命的敬畏與對“仁”的執著。人的一生,憂愁如影隨形,但悅(樂)又何嘗不是一生相伴的呢?其實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美麗的綻放——悲喜交加、美丑相伴。

三、始于孝悌

孔子反對別人把他稱作圣人,因為他是學而知之、內外兼修、文質彬彬的君子。君子是孔子期待通過教育、實踐來培養的人格典范。“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7次,在20篇里均有提及”f。《學而》首章,孔子認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八章有“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普通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本領、提升修養,才能成就君子人格,所謂“勇猛精進,艱苦卓絕”,因為人的修養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努力所得,也不是一勞永逸的習得,“美成在久”,不可止步。《禮記·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g人出生來到世界,只是一個“生物的人”,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h。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走向違法犯罪之人,何嘗不是“昔日之芳草”。所以“生物的人”只有通過后天不斷地提升修養,才能成為一個形質兼具的真正的人。人性的完善隨著修養的深化永無止境,直到生命盡頭也沒有停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關于如何提升人的修養,有很多方式方法,但應該都開始于對父母親人的愛。

孔子非常重視家庭倫理關系,教人守“孝悌”,認為孝悌在君子人格養成中起著基礎作用。《學而》第六章,孔子認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第十一章,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矣。”“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成人(仁)、走向君子之道的開端。因為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源,家庭是我們感知和體驗人世的溫暖、探索多彩世界的開始。宰我認為“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責罵他:“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陽貨》)試想,如果一個人連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愛,怎么期待他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因此,要養成君子人格,培養“審美的人”,需要從培養具有孝悌之心的人開始。

四、不離人間

我們知道儒家非常關注個人與他者、社會如何建立和諧關系,《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互動的產物。《學而》涉及朋友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自我的關系等。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幾次險遭不測,在陳國被困,發出“歸歟,歸歟”的感嘆。孔子也曾感慨自己猶如匏瓜徒懸,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長》)但他始終立足人間,面對人世間的風風雨雨。孔子與弟子在鄭國走散,鄭人形容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后認為非常恰當。孔子與子路在他鄉奔波中迷路,孔子讓子路去問路,隱者長沮嘲諷孔子,隱者桀溺勸誡孔子拋棄壞人亂世,一起做隱者。孔子神情悵然,說道:“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這就是孔子,盡管他四處碰壁,困難重重,但他始終在人的世界,深知人的擔當與使命,“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i黑格爾的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他看到了孔子一生努力的立足點:實際的世間。但這句話又是不正確的,因為他不能明白,真正的哲學是必須立足于并服務于“實際的世間”。所以雅思貝爾斯說:“如果我只是我自己的話,那我必然會變成荒蕪”,“唯有在交流中,哲學的目的才能實現,所有目的之意義最終都根植于交流:對存在的領悟,對愛的澄明,寧靜的完美境界”j。當陸澄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陽明說:“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k既然生而為人,如果忽視或忘記了自己人的身份,逃避人世,如何去認識和理解人的生活?唯有立足世間,與他人相交相處,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孔子及其弟子和再傳弟子,通過畢生努力,將他們的人生領悟和生命覺解,真誠地保存在《論語》中,幫助一代又一代中國讀書人認識生命、認清生活、努力超越、塑造完美人性。我們今天重視美育、實施美育,只有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才能繼往開來。要了解和借鑒儒家美育思想,向先賢圣哲孔子請教如何培養“審美的人”,需要研讀《論語》,即用優秀文化傳統陶冶我們的情操,引導我們塑造美好心靈,真正做到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人之道(五)
有子(有若)簡介
《論語》選讀之孔子思想梳理
孔門七十二賢之二十六:有若
君子的基本修養——《論語》讀書筆記(一)
《論語·學而》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仁怀市| 阿图什市| 柞水县| 伊金霍洛旗| 应用必备| 仪陇县| 怀宁县| 滁州市| 桐梓县| 简阳市| 青海省| 凤台县| 富川| 开原市| 瑞安市| 松溪县| 沭阳县| 磐安县| 龙岩市| 庄河市| 蛟河市| 通辽市| 宁晋县| 读书| 德令哈市| 沙河市| 富顺县| 安国市| 华池县| 雅安市| 资溪县| 逊克县| 军事| 恩平市| 泰和县| 本溪| 延长县| 南召县| 根河市|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