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520凡爾賽”這個恰到好處的5月天(熱的要死),這幾天,關于友情,親情和愛情相關的文章會分享給大家,記得鎖定泊恩心理哦~
我們似乎已經偏執的認為“我愛你”是愛情獨占的詞句。
而朋友間和親人間的“我愛你”,前者顯得過于親密,后者顯得別扭,都不好說出口。
只有愛情中大家才排斥“第三者”的存在嗎?
當然你也可能認為,友情或者親情的本質和愛情不同:愛情是獨占,友情、親情是分享和照顧。
友情中也會有人介意第三者。不難發現,其實很多朋友都有這種對友情第三者的疑惑:
是自己太過于敏感,還是說這份友情已經“不純粹”了?
01
友情:是甘露,是一盞燈
人類之間的合作行為和利他行為得以進化是因為得益于兩種主要途徑:
一個是Hamilton的內含適應性理論,另一個則為互惠式利他主義理論。
這兩種理論分別解釋了人類親屬和非親屬之間的合作行為,但是這兩種理論并不能解釋所有人類的特定行為。
Tooby和Cosmides(1996)認為,合作行為和利他行為的進化應該還有第三種潛在的途徑,那就是友誼。
如此看來,友情在大多數人眼里可能只是“工具”:
對于這些人而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是他們的行事準則。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懂得利用是十分穩妥的生存法則。
但是從人文角度,區別于愛情和親情的友情,更加考驗人心。
成為朋友的門檻可以說是很低
成為愛人,我們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是不是門當戶對?是不是志趣相投?是不是可以相互扶持?
親情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是基于血緣,我們會默契地去幫助身邊的親人。
唯有友情,即無血緣的加持,更無終生的承諾,真正的朋友是會讓你最舒服放松的存在。
02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心理學實證研究發現,人們認為“好的友誼”具有兩大根本的核心特征:
關系中的“享受”以及“為他人幸福而進行的投資”(Hegi & Bergner, 2010)。
通過讓人們對特征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或缺性進行打分,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Kevin Hegi和Raymond Bergner發現:
在人們心目中,“好的友誼”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排序為:“享受”、“為他人的幸福而進行的投資”、“尊重”以及“承諾”。
評分從1=“不可或缺的”到5=“完全不是核心”。評分小于1.5即“核心要素”,介于1.5至3.5為“非常或中等重要的因素”。
百分比為人們認為該特征為“不可或缺”的比例。
可以看出,在每種有關“愛”的關系里,“為他人幸福的投資”幾乎都處于核心(這也是許多人們實際上對于“愛”的“定義”)。
“高質量”的友情是治愈人心的。
其實無論是什么感情,唯有愛可以讓包容最大化,從而接受你的朋友、你的愛人,還有你的家人。
但是,人是社會動物,總會遇見新的人。考驗感情的時候到了,究竟是什么因素會讓你的愛變得不穩定?
小朋友的愛是純粹的。他們所認為的朋友,可能就是一塊糖,一支筆。
但是一旦女生之間,有另外的人出來分享ta的糖果和玩具,矛盾就可能一觸即發了。
小倩有個玩得很好的朋友,她們不僅幼兒園同班,剛好又是同一個舞蹈班的同學,經常一同上學、放學。
周末小倩約小芳到她們家玩,還介紹了小倩的表姐給自己最好的朋友。
小倩并不覺得不好,她心想,一個是好朋友,一個是好姐姐,一起玩不好嗎?
但是,小芳卻覺得不舒服,覺得自己“被背叛了”,一天都玩得不是特別開心。
在一段好的友誼中,雙方在關系中應當是享受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和喜悅,并相互尊重和能夠對彼此承諾。
當然,在現實中并非每段關系都不摻雜著自利,許多時候愛和自利都會在一段感情中存在。
或者我們會說“孩子還小”,但是家長也需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處理關系。
03
友情的“保質保量”,不亞于其他情感
康奈爾大學的Matthew Brashears調查了2000位成年人,讓他們列出在過去六個月內曾經一起討論過關于自身重大事件的朋友名字。
29%的人列出了兩個以上的名字,18%的人列出了兩個名字,而48%的人僅僅列出了一個名字;
還有4%的人沒有和任何人分享過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所以平均數是2.03。
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時代,這項研究結果似乎很讓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