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今年的國慶和中秋是來彌補春節的遺憾,幾經波折,《姜子牙》終于在國慶假期順利上映,4天票房突破10億。
從電影院出來,聽到孩子在身邊說道,媽媽,這部沒有《哪吒》好看,故事好無聊。但媽媽心里知道,表面上,它是在描述姜尚封神的故事,實際上,電影里呈現更多的是中年人的職場失意和對于信仰的掙扎。
《姜子牙》是一部成人電影,它沒有像《哪吒》那般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燃血劇情,相反,它有點喪,有點暗黑,有點反高潮。
傳說中的姜子牙,意氣風發,是白胡子里都藏在睿智的老者;而電影中的姜子牙,眉目落寞,面帶風霜,就像一個頹廢的中年男人。
經過現實的捶打,職場的失意,身邊人的不理解,旁人的冷嘲熱諷,有人將他定位為一個遭遇中年危機的社畜。
01
什么是中年危機?
美國心理學家奧特·賈克斯1965年在《國際心理學雜志》指出,產生中年危機的年齡范圍多數在40~50歲,在男性個體中較為常見。
人到中年,往往因面臨衰老、壓力、婚姻、事業、子女等各種問題,生理上軀體會發生改變,心理上產生心力交瘁,難以應對的低潮情緒。
他們在這段時間通常會感受到“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在心理上產生衰老感、虛無感、分裂感、無力感、停滯感等壓力感受和恐慌、焦慮、抑郁、自卑、迷茫等情緒體驗,降低自我認同。(魯石,2019)
姜子牙的境遇,像職場上的中年人
職場上的中年人,經過大半輩子的努力打拼而謀得一官半職,但卻容易被老板雞蛋里挑骨頭,站錯隊,說錯一句話,分分鐘被淘汰。
在天尊為首的總公司里,為了宣傳公司”正義,守護三界安穩“的價值觀,不惜為消滅以九尾狐為首的狐妖而不分晝夜的工作,就在姜子牙即將走向終點,迎接升職的光明道路時,卻意外發現與公司灌輸的價值觀相違背的事實。
而總公司極力否認這個事實,還強迫姜子牙忽略它,拋棄它,就像強迫伊斯蘭教的教徒吃豬肉,天哪,天都要崩潰了吧!
姜子牙的覺醒,多少中年人能做到
在被總公司凍結期間,姜子牙不服,依然堅持自己的信仰,于是他踏上尋找真相的過程,這不,他發現了老板私底下不得見光的勾當。
揭露還是隱瞞?被生活壓迫太久的人就會說,隱瞞吧,畢竟那是供給生活糧食的財主,隨波逐流當無名之輩算了,飯碗面前一切都是浮云。成年人的難堪,大多因為缺錢。
可姜子牙偏不,他選擇對抗與自己信仰敵對的總公司,斬斷天尊的權威,哪怕需要斷送自己升職為神的機會。結尾一句”用你自己的方式,成為神“令人稱贊。
02
現在的中年人太難了
去神化的姜子牙成功的度過了自己的中年危機,成為自己的神。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姜子牙”卻仍在中年危機的漩渦中無限循環。
今年1月,馬云一句“未來每年將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登上熱搜,這不就是變相告訴那些“慫、油、懶”的中年人這是裁員計劃嗎?
脫口秀中的呼蘭形象的描述“中年危機”鬼屋中的情形:一走進去燈火通明,全是格子間,所有鬼都掐著人中在加班。鍵盤聲,QQ信息聲,釘釘會議聲……
接著小孩到處竄:爸爸我要上好學校;丈母娘竄出來:你還不買學區房。各種房貸車貸的業務員竄出來:你一定要身體健康啊!「否則貸款沒人還啦」……
跳樓機般的危機感無時無刻的影響著中年人的日常情緒,久而久之,消極情緒便會以不及迅雷之勢充斥著他們的內心,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2020年1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表明,四十八歲是人一生中最不幸福的年齡。在這個年齡段,人的幸福度最低、自殺率、抑郁感、婚外情發生的概率極高。
2008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一項關于全球80個國家約200萬人抑郁狀態與年齡關系的研究表明,中年人無論男女,抑郁癥發病率極高,這是一種全球性,不因國別或生活領域普遍存在的現象。
研究還發現,美國女性在40歲左右往往感到最不幸福,而美國男性在50歲左右易得抑郁癥。
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在《你的幸福曲線》中提出,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線模型,即青年到中年期間幸福感逐漸下降,四五十歲時處于最低谷,然后再次上升。(馬競,2016)
35歲-65歲是人們幸福度最低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很多人面對中年危機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03
中年危機是一段新的旅程
盡管中年危機令人痛苦,但它卻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
“漢德森盯著他自己農場里灑滿陽光的松樹,享受著芬芳的空氣,心里卻想著:那紅彤彤的海棠花,那深綠的松樹和翠綠的草坪,那令人陶醉的香氣,此情此景,真是愁煞我了。它們使我哀愁得快要發狂了”
《雨王漢德森》主人公漢德森在中年時繼承的一大筆財產卻不能讓他感受到喜悅,甚至內心產生無盡煩惱。
二戰歸來后,他陷入焦慮的情緒,一方面,他做出的叛逆行為:海灘上用彈弓打玻璃瓶引起騷亂;在祖先的莊園養豬無視猶太人的宗教禁忌等使他內心的焦慮迅速蔓延。另一方面,死亡話題又使他感到恐慌,覺得生活已經失去意義。
正是在中年這個自我審視的階段,人們需要在痛苦的人生思索中,漸漸經歷一番柳暗花明,慢慢調整對生活和成就的預期,不再好高騖遠、期待過高,而是正確、合理地看待自身的能力和夢想。
經歷中年危機的漢德森不甘如此墮落。
為了尋求生存的真諦,他決定來一場未知的非洲旅行。他從瓦利利部族國王達孚身上明白世間萬物均與自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要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與獅子的反復接觸讓他直面并克服死亡帶來的恐懼感。
在非洲的一場尋找精神覺醒的旅程讓原本瀕臨崩潰的漢德森得以鼓起勇氣以全新的面貌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04
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不會像姜子牙一樣,在中年時仍面臨著天下大義的抉擇,但與之對等的是,當遭遇需要內心對不爭現實做出無奈妥協的時刻,我們還能做出像姜子牙一樣的選擇嗎?
當然可以,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有價值的人生,就是等待危機出現,又不斷解決危機的過程。面對中年危機帶來的心理危機,直面它,克服它,打敗它,有何可懼?
我們可以這樣做:
(1) 重新認識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體力上的退化是一定的,我們總不能要求自己40歲還能像20歲那樣日夜顛倒,奮不顧身的打拼,當身體發出休息的警告信號時,放下手中的工作,給疲憊的身體自我療愈的時刻很重要。
對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評價,不倚老賣老,認為自己在經歷社會打磨后內心依然強大而無需心理療愈。
(2) 保持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是群居動物,無論在什么時候,人都離不開集體。人際關系的處理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年人不僅要處理好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還要照顧好家庭中的親人關系。
不僅如此,實時更新自己的交際圈,多接觸年輕血液,與時俱進,避免因固步自封而導致孤獨。
(3) 學會奉獻自己,寬容他人
不吝于奉獻,不苦于寬容。懂得奉獻的人不執著于物質利益,學會寬容的人不糾結于苛責他人與自責。愉快樂觀的人往往是善于奉獻懂得寬容的人。
(4) 培養幽默感
適度的幽默感能有效抵抗生活工作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也是改善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學會幽默,不時的自嘲一番,防止心理危機也不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所幸,《姜子牙》電影大熱將中年人正面臨的中年危機推上大眾眼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中年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巨大的工作壓力更是讓中年人難以接受。因此,大眾對中年危機的認識也應提上日程,對中年群體的特定關懷意義重大。
為您推薦
心理學家指出,長期焦慮會讓我們的生活失序,陷入慌亂狀態。這時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調試自己內心地指針,找到自己的節奏感。
一份【焦慮測試量表】可以幫助您準確反映自身內心的主觀感受,了解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況,及時預防和改善。掃碼即可填寫。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