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群星環繞北極星為政以德之所以像天上的北極星,那是因為道德的力量和榜樣的作用會產生強大的引力
今譯孔子說:“用德行來治理國家政事,就像北極星那樣,居于自己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環繞在它周圍。”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篇之一
孔子強調了當政者道德品性的重要作用。
以德治國,道德的力量和榜樣的作用就會產生強大的引力,各級官員和百姓都會尊奉道德的權威,像群星一樣圍繞著北極星而運行。正如電視劇《水滸傳》中所唱的那樣:“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當然啦,北斗并不是“北辰”。“譬如北辰”中的“北辰”,是指北極星。但要找到北極星,還真離不開北斗,因為北斗比較好認,而且總是繞著北極星轉的,可以通過它找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指處所、位置。“共”同拱,環繞的意思。
為什么用北極星來象征“為政以德”?因為古人認為北極星是恒定不動的,永遠是那么的從容和淡然,展示著厚重的定力和強大的吸引力。同時,對現實中的人而言,北極星還象征著引導和指引的意義。在缺乏能源的遠古時代,每當夜晚黑暗降臨,人們內心感覺茫然,尤其是荒野夜行人,更不知邁向何方。這時抬頭望見北極星,它不分寒暑,只要沒有烏云遮擋,總是指引著方向,讓人們分辨出自己想要前行的路。
北極星的不動,實際上是錯覺。北極星即小熊座a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北極差不多正對著它。因為地球是繞著地軸旋轉的,而北極星恰好在地軸的延長線上,而且非常遙遠,盡管它實際上轉動非常快,但看起來似乎一直在那個位置,因而孔子用它來比喻有著高尚道德力量的當政者。遠古的人到了夜晚特別無聊,既沒有電視,也沒有KTV等娛樂,除了偶爾約幾個好友喝點小酒,撫一下琴、瑟之外,就只能遙望星空了。古人也由此對日月星辰特別敏感,夜觀天象也特別細心,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用來預示國家的興亡及君臣的禍福。
什么是“德”?孔子在此并沒有說明,但從施政的角度來分析,應該是領導者人格道德的體現,而這種人格道德是由古代宗族所重視的“泛愛眾”、“親仁”、“博施于民”等規則匯集而成的一種統治力量。國家的政治活動和民眾的社會生活,都應該在這一力量的引導和支配下,規范有序地進行。所以孔子這里所提倡的“德”,絕對不是老好人的“德”,而是要求具備對領導和管理國家有決定意義的“德”。老好人只是個“鄉原”,就是偽君子,被孔子斥為“德之賊”。
孔子“為政以德”的主張,繼承并發展了西周初創時期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面對春秋時期的列國混戰,孔子感到要挽救“禮樂崩壞,天下無道”的局面,必須提倡德治,反對苛政。當政者只有施行德政,天下才會歸于太平。
孔子的德治思想立足于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如何治人的問題,要求領導者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二是如何正己的問題,要求領導者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要想達到“正”,就要自省、自律,居其所,不出位,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
君子之德如風,小民之德如草,草必然隨風而倒。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率先垂范,則如坐春風,日新日進,潛移默化,人性向善,這就是為政之道。孔子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重要意義,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有人認為孔子只講德治,不講法治,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只要堅持把《論語》讀完,就會對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本章這個成語,現在很少使用了:
眾星拱北
作者簡介:樂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讀《論語》可以改變人生。文化學者樂道也推出的長篇連載《回到春秋讀論語》,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解讀經典。每天花幾分鐘時間閱讀,就能了解傳統文化精華,明白修身養性之道,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和人際交往能力。
版權聲明:《回到春秋讀論語》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連載原創作品,未經正式許可或授權不得轉載,不得用于任何商業用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