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是以強身保健、防病治病為鍛煉目的的一種主動訓練方法它與中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預防醫學、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都有密切關聯。在眾多的醫學原理中,與楊氏太極拳關系最密切的有精、氣神學說,陰陽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等。
精、氣、神本是古代哲學的概念,后逐漸轉化成醫學概念。精又稱精氣,含有元素的意思。氣的特點是無形而又不斷運動變化。氣聚則形成有形之物,物散則又成無形之氣。所以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實際上是氣的變化結果。神是主宰一切事物變化的,即“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而神的本質是一種極清的氣。
1中醫學對“陰精”、“陽氣”的論述
(1)“陰精”的含義:陰,泛指有形的物質。精,精華之義。明精,指有形的精華物質。陽,泛指無形的功能。氣屬陽,泛指人體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和作用。人的一切生理活動,都是陰精和陽氣的協調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病理現象,都是二者失調的結果。陰精和陽氣一旦分離,生命就要終止。所以,陰精與陽氣是不可分割的。
(2)“陰精”的形成:陰精的來源,一是稟受于父母;二是源于后天得之于飲食。所以,生命延生后,精的來源完全依賴于水和食物的化生和補充,(內經》強調“人以水谷為本”,并指出生命之“神”,即“水谷之精氣”。
(3)“陰精”的作用:陰精是人的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人體臟腑經脈的營養、皮膚理的滋潤、關節孔竅的溉濡、肌肉筋骨的充養,均依賴于陰精。人的生長壯老、形體精神、免疫康復、生殖繁行,也與陰精息息相關。
(4)“陰精”受損的原因:①情志過度變化:《內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顯而易見,喜、怒、悲、憂、恐過度就會傷精而致病。②過度勞累:中醫學主張“形勞而不倦”,則百病不起。過勞則傷氣,氣耗則損精。精氣不足,則百病叢生。故《素間?宣明五氣篇》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說明過度勞累是陰精受損和致病的重要原因。③飲食不節:陰精的來源,在于飲食物質的攝取。如不注意節制飲食,狂飲暴食或過饑、過飽過冷、過熱就會損害五臟而影響了五臟儲藏精氣的功能。
2中醫學對“氣”的論述
(1)“氣”的含義:氣,在古代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這種觀點引人醫學領域后,氣就成了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人的種種生命現象。
尤其是那些宏觀有規律的變化,以及用肉眼察覺不到的原因,有時也以氣論之。故把有形物質稱為陰,無形物質稱為氣;把物質稱為陰,而把功能稱為氣;把臟府稱為形臟,而把臟腑功能活動,分別稱為心氣、肝氣、肺氣、脾氣胃氣、腎氣、經氣、絡氣等。因此,中醫學所說的氣,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
(2)“氣”的形成:分布在人體不同部位的氣,其生成來源雖略有不同,但不外平腎中精氣、水谷之氣和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三方面。腎中精氣又稱元氣,是先天之精氣,受于父母:水谷之氣是由牌消化吸收飲食面來,是后天之精氣:清氣來源于大自然,經肺吸人體內。氣生成的多少?與肺、牌、腎三臟有密切關系。其中牌的受納與運化功能尤為重要。
由于氣的來源不同、功能不同、分布的部位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名稱:
⊙元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它是人體各種氣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種。元氣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出生之后,要靠水谷精微的滋養和補充。它分布周身,激發和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因此,元氣意充沛,臟腑功能愈健旺,身體就愈健康。反之,則元氣衰憊,百病叢生。
⊙宗氣:宗氣是由肺吸入的清氣與牌運化來的水谷之氣結合而積于胸中的氣。胸中不僅是宗氣積聚之處,又是一身之氣的運送輸布的出發點。它有兩大功能,其一是出于喉嚨而行呼吸,它關系到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其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營氣:營氣是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之氣所化生,是水谷之氣中富有營養的物質。營氣分布于血脈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與血同行,發揮其營養作用。由于營氣與血液關系極為密切,故常“營血”并稱。
⊙衛氣:衛氣,主要由水谷之氣化生、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它運行散布于脈外,主要功能是護衛肌表,抗御外邪侵入,控制汗孔開合,潤澤皮毛、調節體溫、溫煦臟腑等。
⊙經氣:經氣,來自原氣、宗氣、營氣和衛氣,是肺吸入的清氣和腎中的精氣與經氣的結合,通行于經脈的人體真氣(又稱正氣)。它是經絡功能的基礎,對全身氣血和各臟腑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響。
(3)“氣”的功能:氣對人體有決定生死作用,氣的運動一且停止,生命活動意味終正。氣分布于人體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6個方面:
⊙推動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作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輸布等都要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若氣虛,推動作用減弱,生長發育就會退緩,臟腑、經脈的功能就會減退或發生血行滯緩、水液不化、津液不布、痰濕內生等病變。
⊙溫煦作用:人體所以能維持正常的體溫,主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的調節。如果溫煦作用不正常,就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等癥狀。
⊙防御作用:氣能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另外,在疾病過程中氣不斷發揮抗病功能,不斷消滅病邪,使健康得以恢復。
⊙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對體內某些物質、某些代謝產物等有固攝、控制與調節作用。如氣能統攝血液,不使之溢出脈管之外,控制汗液、尿液與精液等,使其有節制的排泄,不會導致自汗不止、小便失禁、滑精、早泄、遺精等癥。
⊙氣化作用:氣化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臟腑的某種功能活動。如《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所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里的氣化,即指膀脫的排泄功能。
(4)“氣”受損的原因:情志的變化最能仿“氣”。情志活動與內臟的關系十分密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變化,首先影響心臟功能,然后分別影響其他臟腑,出現種種不同的功能失調和氣機紊亂,故《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3中醫學對“神”的論述
(1)“神”的含義:神,又稱神明。在中醫學中主要是指人體精神狀態腎以及一切正常的意識活動。把人的精神一一神,與人的軀體一形,看成個統一的整體叫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的整體如能與外界復雜的環境協調
統一,人就能身體健康。
(2)陰陽與精神活動:把一切事物看作不斷變化著的矛盾,這一樸素的辨證唯物論思想。陰陽的協調是人體保持軀體與精神健康的根本。《黃帝內經》指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五臟與精神活動:《黃帝內經》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一方面強調了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指出了精神活動的正常有賴于全身臟器的功能協調同時又對精神活動的內容作了簡單的概括。楊氏太極拳即是通過“調神”來調整五臟功能的。
(4)“神”的作用:“神”的功能包括了人對周圍世界的感覺、知覺,也包括了人的學習、思維、智力,還包括人的動機、情緒和意識狀態等。楊氏太極拳特別注重對神的調節。“調心神”是楊氏太極拳鍛煉的主要環節。通過對心神的主動控制,來協調精神活動的各個環節,從而調整與之相關的五臟六腑的功能,使之向良性方向發展,這是楊氏太極拳的健身祛病重要原理。
作者:戈金剛,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楊振鐸首次入室弟子,著名武術家、中醫內功按摩專家、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戈金剛出身中醫和武術世家,從小就耳濡目染養生之道,并在5歲開始習練少林拳。1995年在河南少林寺舉辦的首屆國際少林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獲金獎。戈金剛是無錫傳教太極拳、太極劍國家競賽套路的第一人。在無錫歷次全民健身運動中,他組織和指揮了三次“千人太極拳”表演,曾被評為無錫“十大健康人物”“十佳健康榜樣”。因在全國推廣39式楊氏養生太極拳,主張通過練拳健身祛病,被媒體稱為“拳療奇人”。
【聲明】作者系漾太極網站、公眾號特約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漾太極公眾號無涉,本文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