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軍坦克
因為奧地利人和德國人都屬于日耳曼人,而奧地利的日耳曼人覺得只有加入德國才有希望,德國人便順水推舟,將奧地利并入了德國,并以解放者自居。
德國吞并奧地利,在歷史學家看來是一次非常嚴重的事件,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少轟動,當時的世界大國法國、英國和蘇聯都冷眼相看,更別說遠在美洲大陸的美國。
因為在這些大國的眼里,匈牙利本來就是一小塊地方,而且還都是日耳曼人,是兄弟間打架,何況當事人都不覺得不妥,他們又何必找不痛快呢!
對于這次冒險行動,希特勒事先還是捏了一把汗,他見這些大國如此膿包,當下就決定趁熱打鐵,把目標對準了弱小的鄰居捷克斯洛伐克。
因為有300萬德意志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這些人要求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加入德國,這給德國吞并蘇臺德地區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人要問,德國人為什么對擴張領土這么熱衷呢?這與德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
相比于歐洲其他強國,德國的緯度非常高,所以德國雖然國土面積不小,然而自然環境惡劣,尤其是可耕地的面積小。
當時德國的國土面積和法國差不多,但是法國氣候溫和濕潤,平原占國土總面積的2/3,耕地面積達3350萬公頃,土壤肥沃,法國地中海沿岸盛產葡萄,所以法國的葡萄酒世界聞名。
而德國的南部為高原和森林,中部為山地,只有北部為平原,然而由于日照時間短,氣候寒冷,所以土地非常貧瘠。整個德國的耕地地面只有1183萬公頃,大約只有法國的1/3,而且土地質量差很多。
德國的地理環境,就自帶侵略擴張的土壤,而俄國和日本也差不多,凡是地理環境比較好的國家,都愿意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擴張的基因,中國、巴西都是如此。
由于德國的耕地面積有限,沒有足夠的糧食,當然也就不能支撐足夠的人口,所以德國人做夢都想擴張領土,獲取生存空間。
1895年,德國的議會議員哈賽,在《1950年的大德國和中歐》中,主張德國向南擴張,吞并巴爾干半島的國家,因為巴爾干半島為南歐三大半島之一,氣候溫和,適合農業生產。
5年以后,英國裔的德國作家休斯頓·張伯倫鼓吹向東擴張去奪取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有歐洲最大的黑土地。并且宣揚日耳曼人是世界最優秀的種族。

英國首相張伯倫
休斯頓·張伯倫的思想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認可,而一個夢想當藝術家的小青年感到如獲至寶,這個小青年就是希特勒。
其實這一思想也被廣大德國人所認可,成為德國人的共識,并深深刻到了基因里。
德國人知道所謂獲取生存空間,實際上就是侵略他國,搶占領土,這就要發展強大的軍事國力量,另一方面必須要獲取足夠的資源。
石油作為工業之母,德國本身沒有什么產出,為此德國決定修建一條從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以獲取中東的石油,這條鐵路被稱之為柏林—巴格達鐵路。
1903年,柏林—巴格達鐵路項目通過,當時英國人是非常支持這個項目的,因為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東亞有很多的經濟利益。
比如從東亞的印度回英國,需要繞好大一圈,如果英國商船將貨物在波斯灣卸載,再利用柏林至巴格達的鐵路運回國,則大大節約成本。
但是當英國獲悉德國要在波斯灣設立港口后,態度大變,德國是要搶占自己的殖民地呀,于是英國拼命反對,利用自己世界大國的身份壓迫其他國家,不讓為這條鐵路建設開綠燈。
隨后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失去了1/10的人口,13%的領土,經濟上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建設柏林至巴格達的鐵路。
一戰后的德國人非常迷茫,工廠停工,物價飛漲,整個社會一盤散沙,別說擴張領土,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守住就不錯了。
雖然德國整個社會混亂,但是德國的教育并沒有停頓,每年有幾十萬大學畢業生畢業,而且一戰時積累的優秀參謀人才仍然在,他們都希望出現一個強勢人物帶領德國崛起。
天生會演講,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希特勒獲得了德國人的認可,并且成為德國的領導者,他發誓要帶領德國人獲得生存空間,重鑄德意志的輝煌。
在希特勒的鼓動下,整個德國人都熱血沸騰,當時的德國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在這部影片里,德國工人在工廠里揮汗如雨,德國軍隊排成整齊的方陣,連飯館的服務生,都聲嘶力竭地吶喊納粹的口號。
原先廢棄的工廠重新開工,德國軍隊悄悄地擴軍,軍隊的作戰能力提高很快,很多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將領得到重用,比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
這些軍事將領對于一戰的失敗耿耿于懷,他們認為一戰的失敗,是由于德國軍隊的守舊造成的。
曼施坦因有一句名言:軍隊中最不需要的高級干部,就是那種不聰明而勤奮的人,因為他們沒有開創的思維和前衛的意識。能力和智慧不出眾,越是兢兢業業,越會對整個團隊造成危害。

曼施坦因
正是這些軍事將領的開拓創新,使閃擊戰理論雖然被法國人提出,卻在德國發展成熟。美國記者發現德國整軍備戰,并大肆報道,但是美國不以為然,美國資本反而認為發財的機會到了。
根據資料披露,美孚石油給德國轉移了2000多項專利技術,杜邦公司把大量的橡膠和飛機技術賣給德國,福特公司投資了20億美元。
在美國人的資本和技術的加持下,德國的軍事工業迅速恢復,其工業體系迅速超過英國和法國,一輛輛坦克開出工廠裝備部隊,也使德國人的野心大大膨脹了。
而美國一方面賺了大量錢,另一方面也想讓德國強大起來對付蘇聯,最好能夠東征消滅蘇聯,因為社會主義的蘇聯,對西方來說是洪水猛獸。
德國經濟和軍事的恢復,當然逃不過英國人的眼睛,然英國一戰后已經元氣大傷,國力嚴重下滑,早已不復日不落帝國的榮光。
從1913年到1918年,煤的產量由2.8億噸減少至2.3億噸,造船業總噸位從120萬噸,直線跌落到77萬噸,棉紡織品出口由70億碼下降為38億碼。
相比較于英國,美國資本更喜歡德國,因為英國孤懸于海上,市場十分有限,而且即使英國強大了,也沒有德國那種地理優勢制約蘇聯。
英國由于缺少資金去升級產業,英國傳統的鋼鐵、冶金紡織、機械制造等工業部門大幅衰落,英國在資本主義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從1913年的40%下降到1930年的10%。
一戰中英國損失了93萬青年,占男性壯丁的50%,這直接導致勞動力不足,農業大量減產,只好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
嚴峻的形勢使英國人認識到,國家不能再進行戰爭了,不如學學美國搞孤立主義,何必摻和歐洲大陸的事。
1936年,英國一家社會機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100%的英國人不愿意參加戰爭,英國的民意基礎直接影響國家決策,因為誰要宣揚戰爭,誰就得不到選票。
主張戰備,聯合法美等中小國家,對付德國的丘吉爾遭到了選民的拋棄,而主張對德國妥協退讓的張伯倫受到了選民的歡迎,這是英國實施綏靖政策的基礎。
與英國類似,法國雖然贏得了一戰,但是元氣大傷,法國131萬青壯年戰死,427萬名青壯年戰傷,其中150萬人落下了終生殘疾。

一戰
一戰巨大的傷亡,使法國社會反情緒達到了極點,法國人認為一戰打德國打殘了,而且德國人很難翻身了,整個法國處在一種浪漫的幸福中。
巴黎的大街小巷播放著迷人的音樂,電影院里座無虛席,飯店里酒杯的碰撞聲此起彼伏,商場里購物的人車水馬龍,整個社會處在一片和平安詳的氣氛中。
紙醉金迷的生活,使法國人失去了進取精神,軍人成為最不受尊敬的職業,軍工產業嚴重衰退,法國雖然頂著陸軍第一強國的稱號,其軍工生產能力卻非常可憐。
根據資料,當時的法國每月只能生產19輛坦克,而且還是過時的Char2C坦克,整個法軍只有200多輛坦克,不僅笨重而且機動能力差。
由于軍人職業被社會所嫌棄,不僅招不到優秀的人才,而且軍隊里的精英人才大量流失,這也導致法軍的軍事理論嚴重滯后,與德軍強調坦克要集中使用不同,法軍的坦克被分散配置到和各個步兵部隊,作為步兵作戰的輔助工具。
當時的飛機技術已有很大的發展,法國每月能生產飛60架左右,而同期的德國能夠生產1000架左右,由此可見法國與德國的差距多大。
不過法國搞了一個馬齊諾防線,他們認為憑借這道防線,德國人根本打不過來,不必擔心德國人的威脅,只要不威脅自己的利益,德國人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吧。
總之,英國和法國都對德國采取了綏靖政策,這既是兩國政府的決定,也是兩國民意的體現,后人總是把綏靖政策的后果,歸結于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統,這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當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提出吞并蘇臺德地區后,捷克政府立即向英法求助,因為當時捷克和英法簽訂有外交條約,如果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爆發戰爭,英法按照約定必須要出兵幫助。
然而兩國根本不想卷入戰爭,法國政府接到捷克政府的求助后,法國總理達拉第和內閣成員商議了一天,認為德國要吞蘇臺德地區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國沒有必要為了捷克得罪德國。
最后法國政府請英國首相張伯倫出面和德國談判,張伯倫見法國人如此看重自己,當下也當仁不讓,立即給希特勒發了一封電報,要求見面協商。
張伯倫和希特勒進行了三次會談,希特勒向張伯倫保證,蘇臺德地區是德國對歐洲的最后一塊領土要求,只要英法同意將蘇臺德地區交給德國后,德國不再提其他領土要求。
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和德國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簽署了所謂的《慕尼黑協定》,該協定直接將蘇臺德地區直接割讓給德國。
而作為當事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卻沒有資格出席會議,只能把寄希望于英法兩國,最后才知道英法出賣了自己,然而根本沒有辦法。
當張伯倫帶著《慕尼黑協定》回到英國時,受到英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因為英國人民認為他帶來了和平。
對于德國的野心,斯大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聯合英法制約德國,奈何英法不想這回事,反而想利用德國來制約蘇聯,它們好坐山觀虎斗。
蘇聯人沒有辦法,只好力求自保了,蘇聯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約定共同瓜分波蘭。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現場
而僅僅一年以后,德國人就向波蘭動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而在此之前,遠在東方的中國已經對日本作戰一年多了。
其實以英、法和美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制止日本侵略中國,然而他們只想著利用日本來制約蘇聯,根本不顧中國的死活。
二戰前美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資本只想賣軍火,在九一八事變的1931年,美國賣給日本700萬美元的鋼鐵,600多萬美元的工業設備,以及大量的槍炮子彈。而英國也支持日本,乘機賣了不少武器給日本,法國則借給日本8億法郎的貸款。
至于蘇聯,也為了不刺激日本,也對日本實施綏靖政策,由于失去蘇聯在北方的制約,日本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美國對日本的綏靖政策,最終導致了珍珠港事件。
現在我們回看二戰前夕,會感覺很多事情不可思議,而這不可思議的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作為侵略者,理應得到譴責,然而作為當時的世界大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卻不愿擔負起相應的大國責任,最終沒能阻止二戰爆發,也應該受到譴責。

美軍
回望過去,如果一個大國不能擔負相應的責任,那么世界必亂,而如今的世界格局也是一樣,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不但不解決存在的矛盾,反而到處煽風點火,這也是當今世界混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