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十字軍東征是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歐封建主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國家進行的侵略戰爭。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征,由于參加這場東征的人都是基督徒,他們的衣服上都縫有“十”字,故稱“十字軍”。
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征先后進行了八次。在那個時代,尤其是在東征初期,幾乎所有的西歐人都為之而瘋狂。然而東征的路途遙遠、艱險,大批人在途中死于疾病和饑餓,加上戰爭殘酷,往往出發時浩浩蕩蕩的幾萬人馬,在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時已所剩無幾。既然如此,為什么這一個由傳教士、騎士、農民各色人等組成的軍團會如此毅然決然地踏上東征之路呢?
十字軍東征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它與羅馬教廷的鼓動密不可分在西方基督教徒看來,巴勒斯坦是耶穌生活和殉道的地方,耶穌的墓也在耶路撒冷,那里是他們的“圣地”。但自公元7世紀中葉以來,這一地區一直控制在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手中。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芒發表了極具煽動性的演說。他以奪回耶路撒冷為號召,呼吁組成遠征軍,鼓動人們“拿起武器”、“奪回主的圣地”。烏爾班二世的演說得到歐洲各國君主、諸侯及教徒們的響應,一時間,“到東方去”、“討伐異教徒”、“解放圣城”的呼聲傳遍西歐大陸。對于虔誠的基督徒而言,還有什么比收復圣地更能激起斗志?還有什么比異教徒更為可惡?還有什么比教皇的話更值得信賴呢?于是,懷著狂熱的宗教情感,不少基督徒投身于這場“圣戰”。 其實,西方人心目中的“圣城”耶路撒冷早在公元638年就落入“異教徒”之手,如果真的只是為了收復失地,十字軍東征為什么遲至11世紀末才開始呢?細想之下,十字軍東征除了宗教動因外,還有其他更為復雜的世俗推動因素,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情況。
1.西歐封建主東方的土地和財富令他們垂涎已久。城市的興階層的情況。 起和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使西歐封建主對商品和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僅靠固定的地租收入已經無法滿足其奢侈的生活,他們在財政上往往入不敷出,甚至負債累累。而且,由于西歐實行的是長子繼承制,長子以下均無法繼承領地,成為沒有土地的騎士,他們游手好閑,境況窘迫。再加上人口增長、戰亂和災荒等原因,西歐社會持續動蕩。封建主們為了擺脫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他們渴望財富和金銀,富庶的近東(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包括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區)就成為他們的目標。
2.商人地中海的商業利益對他們具有吸引力。西歐商業從手工業中分離之后,威尼斯、熱那亞等沿海城市悄然崛起,逐漸成為地中海的商業中心,西歐的許多商人從中獲利豐厚。然而,阿拉伯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他們經由非洲、西班牙包圍了地中海的南部與西部,控制了地中海地區,這使得歐洲商業迅速萎縮。因此,西歐的商人,特別是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都熱衷于東征,企望重新在地中海建立商業霸權,攫取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的商業利益。
3.拜占庭皇帝他想借十字軍東征保住君士坦丁堡,并從突顆人手中收復亞洲各省區
4.農民東征是他們擺脫國內悲慘現狀的出路。中世紀時的歐洲農民,不僅要向封建地主交納相當數量的地租,而且還要承擔繁重的勞和徭役,加上當時頻繁的戰爭以及天災、瘟疫,饑餓的農民幾乎陷于絕境。十字軍中的農民,大多是懷著去東方獲得土地和戰利品以改善自己處境的希望,踏上東征之途的。 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開始,至1291年十字軍的最后一個據點阿克城被攻陷而告失敗,歷時兩個世紀。對西歐國家來說,這是充斥著神圣與野蠻、正義與貪婪、成功與失敗的一段征程。東征對后來歐洲歷史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在經濟上,十字軍掠奪的巨大財富幫助西歐走出了危機,東征帶來的商業機遇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開了城市的地位,催生了城市自治運動,西歐的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商業圈,莊園走向瓦解,封建主勢力大為削弱。
在政治上,十字軍東征的失敗令教皇權威掃地,民眾對教皇和教會產生不信任感,教權衰落,王權增強,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在文化上,東征讓當時較落后的歐洲接觸和吸收到發達的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文化,阿拉伯地區先進的貨幣制度和商業經營理念等也隨之傳入歐洲,由此推動了西方文明的發展。
但是,對于被征戰的地中海東岸的廣大人民來說,十字軍東征是一場深重的災難。戰爭破壞了生產力,摧毀了當地文化,許多城市和鄉村被洗劫一空,無數人的寶貴生命葬送其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東征的殘酷性和消極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