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首先得分清陰陽,遣方用藥才有思路, 療效也才會顯著。而真正領悟陰陽真諦的中醫卻越來越少,以致中醫淪落為慢郎中,甚是可悲。
陰陽難辨就難在陽虛者常被誤診為陰虛。很多醫生見患者長痘、口腔潰瘍、口干舌燥、尿黃、便秘、牙痛等,就認定是陰虛火旺,而后處方多以苦寒、滋陰、清熱之藥治之,以此同時又不加以保護患者的脾胃,結果以慈悲之心醫人之病,卻成了慢性殺人的元兇,腐人腸胃而不自知。臨床上常見患者因長青春痘,而被治成痛經、閉經、腹瀉等。這不是醫生的錯,而是整個中醫學傳承的錯誤。
以下我就舉例來更好地解釋陰陽,讓更多的患者明白自己的體質。
這個患者因為年少無知,沉迷于手淫的惡習之中,深受其害。等病魔纏身之際,才醒悟過來,滿身自責,悔恨當初。
從患者的癥狀上看,貌似有明顯的陰虛火旺癥狀:很容易上火,經常口腔潰瘍,咽喉干痛,尿黃,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大便干結。患者自己也認為是陰虛火旺,服用了多年的滋陰降火藥,導致脾胃更敗。
從患者的舌象上來看,舌中間延伸到舌根苔白厚膩,舌邊舌質較紅。我們知道舌苔由胃氣所生,健康的人清陽左升,濁陰右降,舌苔是很干凈,患者這樣白厚的舌苔說明他的脾胃濕寒,胃氣上逆,濁氣湮郁。而舌兩邊較紅的舌質說明肝膽有熱。且看如下五臟對應的舌象分布圖:
我們再來分析下患者是如何因手淫一步步損傷身體,導致各種癥狀的出現。腎精之中藏著元陽,這點陽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推動氣血、筋脈在全身的運行。手淫損精敗陽,導致腎陽虛、腎水寒,水泛土濕,脾土就濕,也就是脾腎陽虛(不是陰虛了吧)。
腎主骨生髓通于腦,其華在發,發為血之余。腎精虧虛,骨髓、腦髓就空虛,故而腰膝酸軟,身體乏力,記憶力下降。精生血,血生精,精血同源,精虧血敗,發根得不到濡養,故而白發、掉發。
腎主黑,腎水寒,水泛于上,故而眼圈黑。
四肢秉氣于脾胃,當脾胃寒,不能溫養四肢,故而冬天手腳冰涼。
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主肌肉,脾胃寒,運化無權,氣血生化無源,沒血哪來的肉,故而消瘦。
肝木生于腎水,而實長于脾土。就像春天樹木生長發芽,源于冬天收藏在地底下的陽氣溫升,加上土壤的滋養,才能春色盎然。假如地底下的陽氣在冬令之時收藏不足,且土壤潮濕,樹木是很難在春天生根發芽的。人體也一樣,五臟對應五行,當腎水寒,腎中之陽弱,脾土濕,肝木就不升。肝木不升則陷,肝陷則郁。
肝喜舒暢、惡抑郁,肝郁則在情志上表現出脾氣急躁、郁郁不樂。
肝藏血,血中藏溫氣,肝郁則溫氣郁結而生熱,即所謂的肝火旺,故而尿黃,味道重。
肝主宗筋,肝血溫升,濡養宗筋,才能陽強不倒。腎水寒,脾土濕,肝木郁,生氣虧敗,筋力消乏,故而陽痿早泄。
肝主疏泄,不升則夢交而遺泄(夢遺)。
損精過多,導致腎虛精關不固而滑遺。
腎司二便,而其疏泄之權在于肝,肝郁則疏泄不暢,故而尿不盡。
肝膽相表里,肝升膽降,自然之理。病則肝陷膽逆,膽經相火上炎而生上熱,灼燒津液,故而口腔潰瘍、咽喉干痛,此時津液不足,喝水是很難解渴的,喝越多的水越糟糕,更不能隨意吃清熱降火的藥,如龍膽瀉肝片、知柏地黃丸等,否則治標傷了本,上熱雖清,下寒更劇,得不償失。(此非陰虛,而是上熱下寒。)
膽經不降,相火不藏,故而膽戰心驚,人就膽小。
脾胃寒,肺胃不降,收斂無權,陽不入陰,故而失眠多夢,似睡非睡,第二天就無精打采,疲勞困倦。
脾胃寒,胃寒之氣傳之于肺,導致肺寒。肺開竅于鼻,就容易患鼻炎。
大便干結,甚者形如羊屎便乃因大腸燥熱,而根本在于脾胃濕寒,熱是標,寒是本。即仲景先師之脾約病。火總敵不過水,加之患者常年服用滋陰降火的藥,導致脾胃更寒,脾陽更敗,不能化水成氣,水濕直趨二腸,大便反而稀爛,甚者一吃寒涼就容易拉肚子。
患者吃附子理中丸反而上火,因肝膽有熱,附子會助其熱,此時應在溫脾胃之寒的前提下先清肝膽之熱,待熱除即可用附子溫腎水之寒。用藥的先后順序,就如調兵遣將,得有策略。
綜上所述,此患者并非陰虛,而是上熱下寒,上熱是標,下寒是本,實則脾腎陽虛。肝隨脾升,膽隨胃降,之所以肝陷膽逆,上熱下寒因于脾胃之濕,而脾胃之濕,則源于腎水之寒,而腎水之寒,則源于手淫損精敗陽。罪魁禍首找到了,思路就清晰了,治病也就不難了。
五臟圓運動圖解
也許有人會說,我并沒有手淫、縱欲過度,為什么也會上熱下寒,那很可能就是平時飲食寒涼或是月經、胎產,導致溫氣虧敗,脾胃濕寒,中氣淪陷,四維皆亂,陰陽顛倒。
自醫理失傳,很多上熱下寒之癥,多被誤診為陰虛,濫用滋陰清熱苦寒之藥,如知母、黃連、黃柏、梔子、連翹、龍膽草、熟地、龜板等,枉殺生靈,遺害無窮。
陰陽之理,陽貴陰賤,陽主陰從,陽旺陰自生。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無一二,知之者甚少,更有庸工下士,自以為是,固執已見,批判扶陽理論。醫之真理,若能群醫知曉,那必是醫門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