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大好,又動了去蘇州的念頭,周末早上出發,一腳油門開到木瀆,正正好好吃中飯。
朋友帶路來了這間他私藏的餐廳,點評網上好像還沒有,指路“藏書中學往北走兩百米,路東”,桃花林邊、油菜花前的白色小樓便是,名叫:玲玲。
玲玲是老板娘的名字,店里要加水了,喊:玲玲……要結賬了,喊:玲玲!
老板是大廚朱師傅,早年在蘇州得月樓掌勺,現在開了這間農家樂。我跑到后廚,他正在燒香椿炒蛋,看到這炮臺的火,放心了。
菜單呢?沒有的,全是本地的時令小菜,魚啊蝦啊太湖來的,蔬菜是后院田里摘的,雞蛋呢?這不院子里還養著十幾只老母雞嘛!
紅米莧
香椿炒蛋
忽然飄來一股清香,阿姨抱著剛剛采來的藥芹送去廚房,葉子嫩綠綻放的樣子像世上最美的捧花……
蘇州話里,蝦仁與歡迎同音,所以清炒河蝦仁總是頭一道菜。
這兒的蝦仁一粒粒比小拇指還小,按照蘇州人的說法,肉不是“剝出來的”,而是“擠出來的”。蝦仁略微上漿,像裹了一層薄薄的衣裳,沒有常見的泡發味道,是生動的湖鮮,那是真實的味道。
春天的塘鱧魚,用蘇州傳統的紅鹵燒,60塊一條,連上菜的阿姨都說你們來的時間好,前陣子魚還小,現在尺寸剛好,是吃整塘最好的季節。
小魚巴掌大,肉又嫩又細又活,像清淺湖水里的一串水珠,魚頭圓又闊,我仔細找出最矜貴的臉頰肉……我們一個個吃得認真,餐桌都變得安靜。
油菜花開的季節,也是甲魚最肥的時候,此時蘇州人愛吃“菜花甲魚”,兩斤半的甲魚,配上火腿冬筍,隔水清蒸。
裙邊糯,肉酥透,腳趾甲分明可見而腳筋盡散,我吃完爪子又糊里糊涂夾了一塊,輕輕一口,皮肉脫離,變出一堆小小的圓骨頭,吃得喜上眉梢。
甲魚蒸出來的湯汁,金黃清亮,是高濃度的鮮,要是能下一碗面該多好啊!
蔬菜來了,蘇州人炒綠葉菜喜歡加糖,這糖用得可真妙!自然帶出了時蔬的清甜……春韭尚嫩,一包汁水,香而無渣。
馬蘭頭還留著梗,入口先是菜籽油的香,再是小甜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最后是草藥的清香,還帶著田埂野菜的蠻勁。
“阿姨豆瓣也是你摘的?”
“我們家的豆瓣剛剛開花呢!這是是外面進的貨啦。”
豆瓣燒得也好,它不是炒出來而是煮出來的,這樣豆子不發黑,仍保持鮮嫩的青綠色,吃口更軟糯,加鹽糖拌一拌,甜味吊出清香。
壓軸菜是朱師傅的名作:鱖魚兩條——瓜姜鱖魚絲,魚脯肉溜炒,一縷縷滑嫩,可見火候老道,醬瓜和醬姜絲襯得魚肉愈加鮮美。
松鼠鱖魚,當天做得偏甜了,我們跟大廚實話實說,他脫下眼鏡沉吟片刻答:“嗯,我昨晚調的鹵汁,這兩天天氣熱,醋揮發了,就顯得甜了……”說得好有道理,不愧是老師傅,那我們就當甜品吃吧!
真正的餐后甜品,阿姨喜滋滋端來了,熱乎乎、香噴噴的一碗糯米飯,藍得發青、紫中透黑,這是用屋后山坡上長的“烏飯樹”染的,這樹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南燭。
開春之后,本地人采南燭樹葉榨汁浸糯米,蒸成烏飯,撒上白砂糖吃,是春天獨有的甜蜜香軟,吃得人春心蕩漾……
吃完了我們爬上露臺,孵太陽、喝茶、嗑瓜子,我心想,這一家應當入選吃心的“中華有神店”系列。
中華有神店,吃心用心寫,玲玲是我寫的第三家,前兩篇寫了番禺腰記和湛江雞(點擊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