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要做到愛、樂、恒、細、誠
過去,衡量一位幼兒教師教育水平高低的標準常常是考核彈琴、唱歌、跳舞、說普通話、繪畫等五項技能,但是隨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在幼教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幼兒教師除了必須具備上述基本技能外,還應從愛、樂、恒、細、誠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師生關系融為一個“愛”字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愛使幼兒感到安全和滿足。實踐證明,一個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而師生關系不同于親子關系,沒有天然的血緣關系,教師只有付出真誠的愛,才能與孩子心靈相通。所以我每天都高高興興地、面帶微笑地接待每一個孩子,熱情主動地與家長和孩子打招呼,蹲下身來摸摸孩子的頭,親親、抱抱他們。平時我都用溫和、親切的語氣對孩子們說話,即使孩子們做錯了事,也不大聲責備、訓斥,我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自己找找錯誤的原因,所以有的孩子給家長提意見:“您干嘛老打我、罵我?我們老師可不這樣,有事總是好好講的”。
對于新入園的孩子,我為了讓他們能盡快消除對自己親人的依戀而產生的分離焦慮,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環(huán)境,在入園前,我都逐一走訪幼兒家長,或邀請家長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到幼兒園玩玩具,親切地與孩子們玩耍、交談,給孩子留下一個老師和藹可親的印象。入園后,我特別注意觀察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和各種需要,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給他們擦鼻涕,幫他們提褲子,為他們梳頭發(fā),替他們剪指甲,午睡時拍拍那些難入睡的幼兒,并來回不停地巡視,一次又一次給他們蓋上被蹬掉的被子……讓孩子們感受到慈母之愛,以此改變孩子們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在悉心照料幼兒生活的同時,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吸引他們,如用木偶表演故事《小兔乖乖》,老師一會兒裝和藹可親的兔媽媽,一會兒裝活潑可愛的小兔子,一會兒又裝兇狠的大灰狼,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聽入迷了。在活動中,我讓孩子們自己出主意,并與孩子們一起戴上烏龜、兔子頭飾在墊上爬,在草地上跳,做孩子們的大姐姐,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的愛,使每個孩子對老師產生認同和依戀,給孩子們似家又勝似家的感覺,讓孩子們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愉快地生活、學習、長大,孩子們都親切地叫我“歐陽媽媽”。
二、教育活動追求一個“樂”字
教育活動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手段,而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活動,如何選擇與組織,將極大地影響幼兒的興趣與教育效果,從而影響到幼兒的最終發(fā)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采用游戲、參觀、娛樂等形式幼兒充分活動,在玩中學。如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我就設置場景,首先請大班哥哥、姐姐表演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后,以大帶小,讓孩子們一幫一,練習穿脫衣服、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又如數學活動,對孩子來說顯得枯燥、抽象,我寓計算教學于游戲之中,使之變得生動有趣,以去游戲宮玩的情節(jié)學習比較,或許,以圖形娃娃找家學習區(qū)分各種圖形,以小動物愛吃什么學習數的組成與分解,幫助孩子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去理解概念。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我?guī)Ш⒆觽內ゴ河巍⑶镉危⒂^動物園、工廠、農村以及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公園里、機器旁、田野上到處都留下孩子們的歡笑、奔跑、探索的身影,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
為了使孩子們能輕松、自主地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我讓孩子們參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并根據他們的興趣和各年齡班的特點創(chuàng)設相適宜的活動區(qū),如小班孩子戀家,我就為他們設置“電話亭”、“娃娃家”,到大班后期,幼兒對入小學產生向往,在參觀小學后我就為他們設置“小學校”。在活動區(qū)中,我根據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有難易之分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兒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活動區(qū)的形式讓孩子在一種寬松的、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中快樂地學習、交往,主動獲得更多的經驗,有利于幼兒身心和諧地發(fā)展。
三、常規(guī)教育堅持一個“恒”字
科學合理的常規(guī),可形成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持之以恒的常規(guī)培養(yǎng)和訓練,有利于幼兒全面發(fā)展。
幼兒園與小學不同,孩子在園時間長,每天達十小時,要使幼兒在這么長的時間里生活得充實、愉快,要使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充分地發(fā)揮教育作用,除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兒的年齡外,良好的常規(guī)是有力的保證。通過常規(guī)的培養(yǎng),不僅使幼兒在道理上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且在實際行動上知道該怎樣做。由于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且具有好模仿、易學、易忘等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我首先以游戲的形式或以榜樣的力量對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具體的要求,并逐步督促幼兒做好;再次就是不厭其煩地時時提醒幼兒遵守各項規(guī)則,對常規(guī)教育常抓不懈,使幼兒知道什么時侯做什么,什么事情該怎樣做,從而使各項活動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四、觀察評估做到一個“細”字
觀察評估幼兒的目的,在于有針對性地提供與其相適宜的教育,加快幼兒的發(fā)展速度,調整幼兒的發(fā)展方向。為此,我通過天天觀察記錄,建立幼兒的個人檔案,隨時地、階段性地、系統(tǒng)地觀察記錄幼兒的發(fā)展變化,不斷變化教育對策,使教育真正落實到幼兒身上,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發(fā)展。
1、設立天天觀察記錄本
為了如實地記錄下幼兒成長中有趣的、有價值的值得記取的事件或需要我付諸更多注意予以改善的問題及教訓,對每一個幼兒向什么方面予以指導,我隨身攜帶做記錄用的筆和記錄本,隨時記下幼兒的一些現(xiàn)象。由于班上幼兒人數多,不可能對每一位幼兒做詳細記錄,每學期我選擇7—8名有代表性的幼兒作為重點觀察對象,做詳細記錄,保證每月5—6次,其他幼兒做一般記錄,每學期4—5次左右。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還隨時觀察幼兒的反應和表現(xiàn),幼兒對教師的引導做出的各種反應,他們在活動中的興趣情緒如何,對幼兒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做出評價,以此對教育活動的效果做出分析與判斷。在記錄幼兒活動的同時,我也記下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如指導方法是否適當,指導方向是否正確,是否與幼兒的發(fā)展狀況相吻合,以便尋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2、建立幼兒的個人檔案
為了確保對所有幼兒都進行一定的觀察、評估,我對全班幼兒進行了定期的、有計劃地、系統(tǒng)的觀察和記錄,建立了幼兒的個人檔案。首先擬定觀察目標及評判標準,而后設計觀察表格如周幼兒發(fā)展評估表,學期幼兒發(fā)展圓盤圖。觀察評估的內容為三大領域,十二個子項目,分五個水平等級,從中逐項分析幼兒水平,確定幼兒在某一階段的發(fā)展狀況。針對幼兒在發(fā)展中不平衡,弱點而制定不同的教育措施,做到觀察評估與分析相對應,分析與措施相對應,加深對幼兒系統(tǒng)性的了解,逐漸建立起幼兒個體發(fā)展的綜合性資料檔案,真正做到因類施教,因人施教。
五、家長工作注重一個“誠”字
為了使家庭與幼兒園在教育上取得共識,形成合力,配合一致地對幼兒實施教育,獲得高效、高質的教育成果。在家園聯(lián)系工作中,我特別注重一個“誠”字,用誠心去打動家長,贏得家長的信賴和支持。記得我班有一位叫王琳的幼兒,在其入園之前,我上門去她家進行家訪,第一次見面,幼兒家長一副冷漠的眼光,也不請老師坐坐,我向她了解孩子的情況她愛理不理。開學后第一天孩子來園鬧情緒,第二天家長就打電話給園長說孩子回家后不吃飯,不忍心再送孩子來園,我立即給她家打電話,向她介紹有關幼兒園剛入園的一些常見情況和幼兒的心理,請她配合我們的工作。第三天她保姆送孩子來園,我從中了解到她家里是單親家庭,媽媽對孩子特別地溺愛,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喂頓飯要幾個小時。針對這種情況,我一方面在生活上給孩子以無微不致地照顧和關懷,給孩子以家的溫暖,表揚孩子有點滴進步,使孩子樂意上幼兒園;另一方面我每天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機會或晚上通過電話與家長溝通,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孩子病了,我提著水果去探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變化很大,會自己動手吃飯了,早上來園還主動地向教師問好,回家后還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不要你們喂飯了,老師說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天,我因胃炎發(fā)作嘔吐不已,王琳跑到我身邊摸摸我的頭,關切地問“老師,您生病了嗎?”回家后還對她媽媽說:“歐陽老師生病了,媽媽,我們帶點藥給她吃吧。”老師的誠心終于感動了家長,這位家長對老師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為了更好地做好家園聯(lián)系工作,在“家長專欄”中,我設立了一個小欄目“與您談心”,在這個欄目中,我給家長寫了一封又一封說理而又傳情的信。在教室門口,我還設立了《家長信箱》,以此反饋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每學期向家長開放半日活動,開家長座談會,舉辦家教講座,采用“家園聯(lián)系冊”,建立日常性家園聯(lián)系制度。每接一個新班,我都要逐一地上門進行家訪。學期中對于特殊的幼兒有針對性地上門家訪。在與家長溝通時,我態(tài)度誠懇,虛心聽取家長的建議,以心交心,使家長感到老師理解他們的心情,尊重他們的意見,以此取得家長的信任、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