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康美藥業,每天獲取健康相關資訊。
砂仁小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生了一次范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數百里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瘟,而且頭頭強健力壯。
當地幾個老農民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這一帶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么草?
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出濃郁芳香、根部發達結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
老農們聽后,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一股帶有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后,覺得這種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寒引起胃脘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較好。
后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后,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砂仁”的由來。
砂仁小百科
砂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綠殼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實。《藥性論》載:'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谷,溫暖脾胃。'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性能特點】砂仁辛能行散,芳香溫化,入脾、胃經。善醒脾化濕、行氣、溫中、止瀉,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寒濕泄瀉;能行氣盒中而安胎,治濕阻寒凝之氣滯胎動不安。
【功效】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主治病癥】
1、濕阻中焦證。
2、脾胃氣滯證。
3、脾胃虛寒吐瀉。
4、妊娠惡阻,氣滯胎動不安。
【用法與用量】3~6g。
【使用注意】砂仁辛香溫燥,故陰虛火旺者慎服。
【產地】陽春砂主產于廣東省,以陽春、陽江產者最著名。廣西亦產,多為栽培。綠殼砂主產于云南南部臨滄、文山、景洪等地。海南砂主產于海南等省。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陽春砂、海南砂連殼低溫干燥。綠殼砂(縮砂)連殼曬干,稱“殼砂”;剝去果皮,將種子團曬干,并上白粉,稱“砂仁”。
【真假、好壞鑒別】
陽春砂、綠殼砂以個大、飽滿、堅實、種子紅棕色、香氣濃郁、搓之果皮不易脫落者為佳。
海南砂以個大、堅實、氣味濃郁者為佳。
具體辨別如下:
1、看外形:正品砂仁(陽春砂、綠殼砂)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有不明顯的三棱(海南砂有明顯三棱),外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狀突起。
2、看種子:正品砂仁種子集結成團,具三鈍棱,中有白色膈膜,種子團分成三瓣,每瓣含種子5~26粒;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有細皺紋,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偽品砂仁每瓣種子約為8~14粒,種子表面灰黑色,膜質假種皮白色。
3、聞氣味:正品砂仁具有一股濃烈的芳香氣味,口嘗之味辛微苦。偽品則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現代藥理研究】砂仁含有乙酸龍腦酯、芳樟醇、橙花叔醇、龍腦、樟腦、檸檬烯等揮發油,并含皂苷、鋅、鐵、錳、酮等成分。具有抗炎、利膽、鎮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及調節免疫力等作用。
【臨床配伍應用】
1、用于胃納不佳、肢倦乏力、少氣懶言、腹滿腸鳴、面色無華等:砂仁與黨參、白術、茯苓,附子、干姜,青皮等配伍,能補脾益氣,溫中驅寒,化濕開胃,理氣健脾止瀉。
2、用于婦人妊娠胎動不安,面色淡白,倦怠無力,不思飲食等:砂仁常與人參、當歸、白芍、熟地黃、黃芪、白術、黃芩、川芎、續斷等配伍,即泰山磐石散,具有益氣健脾,養血安胎的作用。
3、砂仁配木香:砂仁性溫,功能化濕行氣溫中;木香性溫,功能理氣調中止痛。兩者合用,化濕、理氣、調中止痛力勝,凡濕滯、食積,或夾濕所致胃脘脹痛即可使用。
砂仁食療方
1、煲粥:砂仁2g,粳米50g,砂仁搗碎為細末,粳米洗凈后入鍋,加水適量,如常法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砂仁末,稍煮即可,每天可早晚溫熱食用。能健脾胃、助消化,適宜于小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砂仁蒸鯽魚:砂仁末3g,鯽魚一條,其他調料適量,鯽魚去鱗、去內臟,洗凈,將砂仁末、油、鹽等一起放入魚腹內,置于碟中,再用碗蓋緊,隔水蒸熟即可食用。具有醒脾開胃、利濕止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