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不斷的提高,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卻越來越缺少自己應有的品格與原則。
生活的秉性,在不知不覺之中被盛世洪流所帶走,直到身陷囹圄才會有所深思,是的,我們都活成了曾經最厭惡的樣子。
我們那時真傻,還會想著長大 。想著至少長大之后我們就會得到所謂的自由。可長大之后我們的青澀退去之后,欲望隨之而來,欲望永無止境,所以我們大多數人會去追求所謂更好的生活。
最追更好的生活,是無可厚非,可隨之而來的人性的問題,心中善良的坍塌,原則的過線,品格的降低,我們活的越來越不像我們了。
記得那句在青春的末尾的話語,曾經我們想改變這個世界,可最終發現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最后被這個世界而改變。
如今的我們是否活成了自己曾厭惡的樣子,我們是否還會記得我們青春正盛之時的豪言壯語。
我們是否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之時,回首看一看過往的自己,我們有多久沒有捫心自問的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曾經在心里勾勒而出的藍圖,心中所向往的天地,與曾經我們那顆善良正直的心。
我們為了生活丟棄了太多,也為生活做了太多的妥協,我知道我們如今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并不是簡單的為了我們自己,我們還有家人,朋友等。可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想一想,在如今的這個浮躁的社會,丟棄也許并不算丟棄,而是暫時的放下,或者是深藏著我們自己的原則,我們的底線我們曾經最為看重的東西。
在《禮記》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重要的四目,另外的四目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對我而言,已竹正身,正心。孤筠為竹,竹心空不傾,風過不折,雨過不濁。
這正是如今的我們所缺少的,也是我們所需。
而我也曾聽聞有一位墨竹畫家姜子龍老師,畫竹至如今,三十余載的光陰,畫竹、悟竹,以竹入道,格物正時至今日。
我記得基督山伯爵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自知要比知人難得多,而知人要比自知有用得多。
你自知嗎?也許那些徹夜難眠的夜晚是自己的心在哭泣,祭奠著自己的過去。
文/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