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趙匡胤黃袍加身是眾將士臨時的突發事件。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眾將士為從龍之功發動兵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做了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對于這場充滿神秘色彩的兵變,北宋朝廷總是諱莫如深,后世猜測更是眾說紛紜,趙匡胤到底是被迫還是早有預謀?我們來還原下事件的始末:
顯德七年正月初,趙匡胤指使人謊報軍情,暗中與趙匡胤勾結的次相王溥,極力勸說首相范質派趙匡胤率軍北上,不料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隨意調遣將領與全國兵馬配合其出征。
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并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于他外別無他路。
趙匡胤統軍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兵變計劃就開始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謠言,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后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部下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同意。
石守信當時被委任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長官,是趙匡胤事前安排的內應。趙匡胤于當天晚上準備兵變時,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馳回京城向石守信通報,石守信立即部署“將士環列待旦”,等待策應趙匡胤兵變部隊回京。由于有石守信等指揮的殿前司禁軍策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
還原了事件的經過,我們再來看看疑點有哪些:
1、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趙兵變前被委任軍權,統兵的由頭一下沒有了。
2、《遼史》的記載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汴梁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的事情。
3、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及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等,都透漏著事先謀劃的痕跡。
4、太宗趙光義繼位后就組織人手編寫《宋太祖實錄》,負責人是非常有學問的翰林李嚦。由于李嚦是個老實人,于是他就照實寫了一本,學術界稱之為“舊錄”。不過這個版本呈到趙光義面前時,后者非常不滿意,下令要重寫,可是重寫之后仍然不滿意,于是此事就這么給耽擱了。
宋真宗趙恒繼位后,就讓錢若水領銜編修了《宋太宗實錄》,看了初稿感覺很滿意,就打算讓他接著重修宋太祖實錄,卻不料錢若水死活不干。在真宗的強行彈壓下,后者只得咬牙參與了《宋太祖實錄》重修工作,后人稱該版本為“新錄”(就是現在看到的陳橋兵變是突發事件,并不是趙匡胤預謀的)。編修結束后,宋真宗照例進行賞賜,卻不料其中又有一個史官堅決不肯接受賞賜,也姓李,叫做李沆。所以后世之人因此認為新版實錄不可靠。
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尸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禍不斷,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與實力威懾的結果,事實上,兵權、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決策者的謀劃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將大事化于無形,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