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和發展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建立的。該理論認為,孩童需要在幼兒期和童年初期與一名照看者形成穩固的情感紐帶,這個過程講會對他們之后的情感和社會發展有所助益,而倘若這個依附關系被破壞,或者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則可能造成持久的影響。
20世紀初期,從精神學家到醫院一生,各類健康看護提供者都抱有一種共識,那就是似乎孩子們所需要的全部照顧就是無菌的環境和穩定的食物供給。當時的權威觀點認為,溫柔和身體表達的愛意會在很大程度上妨害成長,甚至可能毀掉一個孩子。
這種說法今天看來似乎非?;奶疲ㄟz憾的是即便是今天,也不是人人都覺得這種說法是荒唐的)但驅使這種觀點的卻是一種真誠的善意。
19世紀的兒童死亡率曾經達到過一個駭人的數字,尤其是在醫院和孤兒院這類機構里。等到人們了解到細菌的問題后,通過減少肢體接觸,限制孩子與父母,護工與病患的互動來防止疾病的傳播。雖然這卻是有效,但是這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卻日益消瘦。嬰兒們得不到撫慰,一波波憤怒和失望的嚎哭之后,最終消極地屈從于他們地處境。長大后,他們拘謹、禮貌、冷漠,深陷于嚴重地孤獨和疏離之中。
而那個時候地心理學也是場災難。斯金納認為嬰兒應該被放在盒子里養大,避免受到母親污染性存在的影響。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約翰華生則鼓吹應該在清潔衛生的營地里依據科學的準則撫養幼兒,遠離溺愛的雙親帶來的有害的影響。他說:“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覺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后關燈離開?!痹谒?928年的暢銷書中,他羅列了溫情過剩導致嬰兒成年后的各種問題。他提議,盡量少的親吻和擁抱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親一下額頭。這就是統治了一代美國育兒實踐的 “哭聲免疫法” 思想。
類似的看法其實由來已久,盧梭在《愛彌兒》里就曾經說過:“由于孩子的柔弱和父母的鐘愛使他們的互相依賴變成了一方對他方的奴役,所以就愈來愈使孩子變得柔弱了?!北R梭還說:“……因此要讓他在得到你的幫助的時候有一種羞愧的感覺,從而渴望自己能夠及早地不要人家幫忙,及早地體體面面自己做自己地事情?!?/span>
有一些人——例如鮑爾比和愛因斯沃斯——直覺到,在類似孤兒院這種機構中長大的孩子所承受的孤獨的痛苦,而他們渴望的是愛,尤其是來自一個固定的、不變的看護人充滿愛意的身體接觸,但是這些研究都沒有能夠造成太大影響,直到哈利哈洛在20世紀50年代末做的那個為人詬病極富爭議的恒河猴實驗。
1957年,哈利哈洛在威斯康星大學開展最早的一批實驗。他將幼兒期的恒河猴與母猴分開,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用鐵絲網繞成的鐵絲猴和一個包裹著軟布的鐵絲猴。在一半的籠子里,鐵絲網母猴的胸口安裝著一個奶瓶,而另一半籠子里,軟布母猴則沒有奶瓶。
根據當時的主流理論,幼猴本該選擇提供食物的鐵絲母猴,可實際上它們全部對軟布母猴的興趣大得多,無論這個假媽媽能不能提供奶水,幼猴都緊緊依附在“她”身上,它們會沖到鐵絲母猴那里吸幾口奶,然后立刻回到軟布母猴身上。
哈洛評估了幼猴面對壓力時候的反應。他將幼猴放在鐵絲母猴和軟布母猴身邊,再給籠子里放進一只吠叫的玩具狗和一只敲鼓的發條熊。面對這些可怕的東西,身邊只有鐵絲母猴的小猴子表現出更大的恐懼。
這個結果和瑪麗愛因斯沃斯再20世紀60年代初期研究孩子們應對壓力和恐懼的能力是如何因為依戀安全感的變化的結果是一致的。愛因斯沃斯得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分類法,制定了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依戀的分界線,后者進一步分為矛盾型和回避型依戀。一個處于矛盾型依戀關系的孩子因母親不在場而感到壓力,病透過一致混雜了憤怒、渴求接觸和被動順從的情緒來表達自己。而回避型依戀關系的孩子則會抑制自己的反應直到母親回來,掩蓋自己的悲傷和恐懼的緊張感。
曾經有一種猜測,母親臉是帶個孩子愛的一個因素。為此哈洛讓助手做一個逼真的猴面具,看看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寶寶就已經誕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寶寶與一個臉部沒有任何特征的絨布代母關在一起。猴寶寶愛上了無臉代母,吻它,輕輕地咬它。但當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見這張臉就嚇得連聲驚叫,并躲到籠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哈洛進一步設計了他的實驗。他安排了四個“怪物母親”,每一個都是軟布母猴,但是它們被安上黃銅尖釘、鼓風機,它們能夠放電或劇烈搖晃。實驗證明,盡管幼猴感到非常不舒服,你甚至能聽到幼猴的牙齒打架的聲音,但它們還是緊緊抱著這些“母猴”——它們愿意用痛楚交換它們對感情的需求。
哈洛的實驗之所以嚴酷,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實驗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相——孩子對依戀的需求遠勝于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就像那些飽受虐待的孩子仍懇求著要跟暴力的父母待在一起。就像唐娜《金翅雀》里描寫的那個叫作鮑里斯的孩子——只是因為他那暴力的父親沒有扔掉他而心懷感激。
到20世紀60年代末,哈洛想要弄清楚除了母親的依戀關系,孩子還需要什么?如果沒有社交關系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
在這個駭人的實驗里,哈洛把新生恒河幼猴放置再孤立的隔絕環境里,有的1個月,有的6個人,有的則長達1年。結果證明就算是被監禁時間最短的小猴子,也表現出情感方面的不協調,那些被關了1年的幼猴則無法探索外界,不能發生性關系。要么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要么擠作一團緊抱自己,要么來回移動維持固定不變的姿勢,要么不管做出古怪的手勢。
哈洛把這些被監禁過的幼猴引入一個群體,想看看會發生什么,結果是災難性的。這些曾經被監禁的個體無一例外遭到欺凌,某些極富攻擊性的個體會自殺式的挑戰體格大于自己的同類。事實上實驗結果太過糟糕,有些實驗對象不得不重新被監禁起來,以免它們被同類殺死。哈洛在《人類的模式》一書中,描述這些實驗標題叫作“孤獨的地獄?!?/span>
哈洛這個階段的實驗最令人不安的是,它揭示了這樣一個現象:某個個體體驗過孤獨的處境后,無論是那個受到損害的個體還是健全的社會,都會協同一致地維持那種隔絕狀態。換句話說孤獨的個體即使進入社會和群體中,也同樣的孤獨的。
不幸的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或足夠的依戀關系,又或者童年時的孤獨狀態,會造成個體的焦慮和孤僻。當這些個體進入群體后又會因為他們的焦慮和孤僻而遭到排斥,于是更又可能形成和加劇孤獨孤僻的行為模式,這種狀況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以后。
哈洛的學生,著名的猴類研究專家的倫納德·羅辛布林曾經這樣說:“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羅辛布林繼續強調說:“真是令人驚訝,我們的神經系統僅僅需要這三樣就能保持正常?!?/span>
哈洛對恒河猴所做的一切,毫無疑問是殘酷的,也一直備受爭議。
因此他也被列入20世紀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是PETA(善待動物組織)最討厭的心理學家。
那個年代,哈洛的實驗卻真實地帶來了一次育兒概念的改革。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調整育兒方式。現在的醫生知道新生嬰兒最好盡快送到母親懷中,而不是一直扔在保育箱。孤兒院也懂得,給孩子喂奶最好還要抱起棄嬰,多與他們互動。
所以,可以說正是這個殘忍的哈洛,拯救了無數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