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四鎮是中國人遠古山岳崇拜的表現,史學界認為其形成于漢武帝時代。其實五岳最早出現是在《周禮·春官》“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只不過當時的五岳與今天的五岳相去太遠。
到漢武帝時,所出現的五岳開始與今天的五岳格局對應起來,但漢代的五岳與今天仍是不一致的,比如它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天柱山;北岳也不是山西的恒山,而是河北的大茂山。鎮山同樣是一方大山,地位當然次于五岳。成熟應該也在武帝時期。只是當時是五鎮,因為最初天柱山是被封為南岳的,但后來武帝發現了更美更大的山,便喜新厭舊,天柱山哪兒能稱得上岳啊。但畢竟是自己親口封的,那怎么辦呢?也不能說自己喜新厭舊,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啊,于是便逢天柱山為鎮山,即中鎮。以沂山為東鎮、吳山為西鎮,會稽山為南鎮、醫巫閭山為北鎮。《說文解字》解釋岳為“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即表明這都是我的中心區域,是哥的地盤。四鎮同樣是這個道理。
到了唐代,五岳四鎮思想更加清晰明確。而且五岳與今天基本一致,除北岳恒山位于定州,即今天曲陽大茂山。這里至今有史建于北朝時期的北岳廟。而大漢朝的五鎮也編程了四鎮,取消了天柱山的中鎮山的位置。《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立春之日,祭東岳泰山于兗州,東鎮沂山于沂州,東海于萊州,東瀆淮于唐州;立夏之日,祭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廣州,南瀆江于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岳嵩山于河南府;立秋之日,祭西岳華山于華州,西鎮吳山于隴州,西海及西瀆河于同州;立冬之日,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鎮醫無閭于營州,北海及北瀆濟于河南府,各于其境內,本州長官行焉”。 唐代的四鎮五岳基本與后期武帝時期的五岳五鎮相一致,并配合官方祭祀,規格很高,唐王朝封五岳神為王。其實到了唐代山神崇拜這層意味已經很淡化了,更多地它是一種政治權威的象征。通過五岳和祭祀五岳昭告天下,這天下是我們李唐王室的天下,不是你們那些阿貓阿狗的天下。這種政治意義背后是完好的繼承了下來。到了兩宋時期,軍事上軟踏踏的,不堪一擊,但是非常有文化自信,皇帝也知道只有文化經濟才是自己的強項,于是神宗那個狂熱帝王就在五岳神上再封為帝。這其實同樣是昭告天下的意思。盡管我打不過外面的敵人,但是我還是一統天下的人主。這種祭祀和權威一直持續到了清末。
民國像一把鋼刀橫空劈下,切掉了過往。但是祭祀沒有了,并不代表人們對五岳四鎮的向往就減少了,尤其是五岳。中國人對五岳的崇拜可以看看每年五一、十一擁擠的人頭,這幾座大山依然是金字招牌,所在地也都做好了靠山吃山的準備和決心,以待四方賓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