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9-6-9 來源:重慶市第122中學 作者:匿名
重慶市第122中學是一所教學質量優秀的城郊普通初中,是國家級首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從2001年至今,已走過7年的課改歷程。我校有一大批青年教師在課改中不斷摔打磨練,并迅速成長起來。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一切學生,而改革的主要落腳點是在課堂。課堂是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主陣地,更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核心所在,甚至有的專家們提出了“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的觀點。回顧7年走過的路程,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帶著反思上路,不斷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真正落實課改理念。
冷靜反思,發現問題
2001年,我校成為全國首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新的課改理念讓教師們激情澎湃,興奮不已,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改工作之中,將課改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在課改初期,教師對課改理念吃得不透,對新課改理念的認識存在不足,這使我們很快意識到:我們的課堂還沒有真正體現課改理念,對課改理念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為此,我們很快從浮躁與狂熱中沉靜下來,開始深刻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真正體現了課改理念?課堂教學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我們應如何立足課堂,彰顯課堂魅力?從而讓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變得深厚,讓學生的后續學習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讓學校的辦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為了找出問題,我們一頭扎進課堂,深入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尚存在諸多問題,有的甚至是嚴重的問題。
問題1.舍本逐末,過分追求課堂形式
(1) 滿堂問取代滿堂灌。
追問: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提得合適嗎?有沒有梯度和系統?是否有思維含量?
(2)課件+表演 +討論=自主合作學習
個別教師片面理解“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一節課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進行漫無邊際的討論或安排學生表演。討論中,課堂上常常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混于其中,樂得清閑”,他們多半是在談論與課堂無關的話題;表演時,課堂上絕大多數學生是表演者的“忠實“觀眾,思維未參與其中;課件展示,畫面美輪美奐,學生一晃而過,心中未留下多少痕跡。這些教學,導致課堂上該凸顯的教學重點未凸顯出來,改突破的教學難點并未得到突破,學生該過手的知識并未過手。這樣的課堂缺乏實質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缺乏有價值的知識的生成。并未充分發揮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作用。
這類課程不但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還助長了學生對問題不作深入探究、不愿仔細傾聽的惡習。長此下去,勢必形成學生在學習上淺嘗輒止的浮躁個性。這樣的課堂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有勇于表現,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優點,卻缺乏扎實鉆研,專注于問題獨立思考的良好品質。
追問:單純的課堂熱鬧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嗎?內容與形式,孰輕孰重?該如何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3)課堂評價缺乏原則,巴掌贊歌滿堂飛。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原則,一味叫好。答得好的,究竟好在哪里并未指出;答得不好的,怕挫傷學生積極性,不予置評,誤導學生。
追問:評價應遵循的原則是什么?改如何正確引導學生?
問題2.照“案”宣科,課堂缺乏動態調整
有的課堂教學只是在執行既定教案,缺乏對教案自覺的動態調整。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準備了解不充分;教學目標的設定成為教案完整的一種形式。教師想教什么與實際在教什么存在一定的脫節。
追問:教師想教什么? 教師實際又在教什么? 學生實際學到了什么?
問題3.缺乏專業引領的機制。
專家與教研員很少,一線教師很多,深入課堂,觀察指導,與教師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判斷,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需要先進理論與先進經驗的引領。
教師未經課堂觀察技術的專業訓練,對課堂教學缺乏反省意識,因此對一些問題會視而不見。教師們很少被人系統的觀察過,因此,他們很少收到有關如何提高他們教學效能的有價值的反饋信息或建議。
追問:建立一種什么機制,使一線教師真正在專業引領中受惠?
問題4.教師往往把課堂教學的問題歸咎于學生,自身原因被忽略
人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性,但如果不敢于正視自身問題,受害的不僅僅是教師本人,更是誤人子弟呀。
追問:如何引導教師正確反思、正視自身問題并解決自身問題?
深入思考,提出對策
發現了課堂上存在的這么多的問題,可以對癥下藥,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邁克·富蘭在論及教育變革時提出:“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只有深入到問題之中,才能夠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問題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為滿意的途徑。”
[1]課改最終發生在課堂上,學生學有所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都必然立足于課堂。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我們深入思考,經過反復論證,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一)改革課堂教學
1、教師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問題
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在設計問題時,注意考慮以下幾點:(1)緊扣教材內容設計問題;(2)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問題,難易度適當;(3)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
設問要遵循以下原則:(1)在疑難之處提問,化難為易,領悟文旨;(2)在點睛之處提問,把握關鍵,明晰題旨;(3)在含蓄之處提問,變隱為顯,品味深意;(3)在潛在聯系處提問,由表及里,弄懂本質。
2、學生課前預習,熟悉教材內容
在課前,教師要布置預習作業,并根據學科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并且充分利用課前3—5分鐘,讓學生通讀所要學習的教材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熟悉所學內容,及時把握教材難點,做到心中有數,聽課時重點突出。
3、引進激勵機制,樹立學生自信
在回答問題時,學生可以不舉手直接站起來,老師請最先站起來的學生回答;同時也兼顧學生差異,較容易的問題讓基礎稍差點同學回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基礎好的學生回答。當學生答對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即使沒有回答正確,學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而有所收獲。在每次測驗之后,對于考試成績好的同學或進步較大的同學在全班通報表揚。對于在競爭中獲勝的小組或學生,以及考試中成績優秀或進步較大的學生可以不做作業或減少作業。
4、引進競爭機制,激活學生思維
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展開競爭。競爭的內容包括:(1)回答課堂問題;(2)學習小組提出問題;(3)糾正同學錯誤;(4)學習教師規定的學習內容。由于競爭與激勵配套,學生為了獲得獎勵,思維處于亢奮狀態,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中,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所有問題。
新課程改革后,英語教材單詞量大,學生平均每天要記10多個單詞,在教學上存在著很大難度。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校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其教學流程為:展示問題,明確目標——學生速看(讀)課文——關上課本,搶答問題——學習小組分任務,拼讀單詞——聽錄音后讀課文,尋找并糾正語音錯誤——合作、競爭完成學習任務。
由于引進了激勵與競爭機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作業量減少,有的學生一學期才做幾次書面作業;而學習效果卻非常好,每個班有半數以上的同學達到優秀。
(三)實施配套措施
1、引進名師工作室,科學進行有效指導
專家、教研員是有限的資源,杯水車薪,遠水解不了近渴。為了打磨課堂,學校引進了區內的朱福榮、周本堅、張仕維三個名師工作室,著重對教師家常課,展示課,校本課進行全方位的專業指導。定期舉辦講座,隨時推門聽課,與教師及時交流溝通。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名師不在于名,在于“明”,“明”即智慧,更是一種美德。我們讓每位老師明確,我們學習名師什么?學習他們的教育實踐智慧。
張仕維老師在與語文組老師交流中,就明確指出我們前面提到的課堂提問的困惑。他在深入聽課后,做了《如何提問》的專題講座。
名師及他們的學員還指導老師們聽課、評課的方法和技巧。朱福榮名師指導教師(1)如何進行課堂觀察;⑵如何進行有意義的追問;⑶如何進行深入的研究。
通過不斷的鼓勵和實踐,老師們在與名師以及名師工作室學員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有了明顯進步。在研討時能做到:有備而來 (歸納收集問題,形成初步方法);有話可說(梳理問題,聚焦問題);有獲而歸 (提出解決對策);有效實施 (分配任務);再次總結修正(發現新問題);再實踐。
老師們從名師身上,不但學到了他們的教學實踐智慧,更切實的體會到了名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更深深地被他們的人格魅力所打動。
2、聯片教研,共享群體智慧
我校所在的片區一共有4所學校,并且都是普通初中,我校是片長學校。我們認識到要取得自身的發展,還要與其他學校交流合作。我們聯合周邊學校進行聯片教研。除了加強內部的自我反思與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外,更重要的是要融匯群體的智慧,和同行們建立一種共研共進的教研機制。片區學校定期舉行課堂教學的觀摩活動,通過教師的相互切磋與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制定考核制度
為了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校制定了《隨堂課考核方案》、《教研組團體獎勵制度》、《教師學習、反思制度》。
通過對教師個體的考察,并發動教研組群體的智慧,互學互助,促使教師對自己的課堂認真反思,并不斷加強自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