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界留下一個無法破解的疑問?那就是西漢王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他的的工作是編寫史書,起草文書,兼管理國家典籍和天文歷法,在李陵獲罪辯論集體沉默中,朝堂上司馬遷滔滔不絕,口如懸河,他不顧身家性命這種動機與他的身份嚴重不符,就起職務而言,司馬遷只是一個秘書,他還沒有說話的權利,司馬遷和其他大臣公開唱反調,其一職務不對等,其二與身份嚴重不符,他為什么為李陵辯護,為一個投降匈奴,誅滅家族的叛將辯護,而且連累自己也受到宮刑。
難道司馬遷是一個政治弱智嗎?
我從河西永昌縣水泉子漢簡《倉頡書》出土從中找到了一絲蹤跡……
圖甘肅考古研究院張存良,吳紅的考古論文(翻拍)
圖金昌市博物館漢簡陳列說明圖。
水泉子漢簡古墓,從永昌縣城毛卜喇村入口,沿著王信堡,迤邐抵達水泉子(永昌縣紅山窯鄉西北角),一堆黃土凌亂散落在荒涼的水泉子古墓旁,古墓發出幽怨般的低吟,在這里就是中華文化歷經千年顛肺流離而靈魂不散,歷史遭遇災厄總能重生,地方嗎?就是因為我們古墓的“方塊字”,這些看似無用的“漢簡方塊字”,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潛藏在每一個人血液里,水泉子古墓兩千年前《倉頡篇》兒童啟蒙讀物字字句句,都是生命的索引。水泉子是兩千多年前始建于漢代的古堡,最初是一座兵站,后來隨著駐兵將帥家眷的遷入及雜役人等的入住,逐漸形成了一座小城堡,經過兩千多年歲月侵蝕,昔日繁華穿梭的兵站水泉子現在只有孱弱的泉水緩緩流淌,泉水已瀕臨干涸。
水泉子古墓承擔了二千年的華夏文明,負重艱難地爬行在文明進程的路上,太沉,太沉。誰能接過歷史的年輪,承載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中一支獨秀奇葩呢?站在古墓邊,唯見漫天的黃沙,歷史的煙云在水泉子天地之間穿梭,從漢代到上世紀期間的農耕歷史,榮辱知曉,亡佚千年的《倉頡篇》漢簡就在這里發現。抬頭,不僅看到了祖先艱難跋涉隱忍的生活狀態,也知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直到現在繁衍生息的原因了,所謂的征服世界,不是鋒利的兵戈,而是柔弱的“漢簡方塊字”。水泉子“漢簡方塊字”被考古的人帶走了,漢簡在歷史博物館睡大覺,文字成為考古專家的研究心得。我算什么?人一輩子就那么長,總該選擇一個心里有暖意的東西相處,彼此溫柔相待,五月又是一場沙塵,水泉子沙塵散了,看見水泉子那層薄紗之后消失的美麗,永昌水泉子干燥的氣候環境,使得兩千年前的簡牘和捆綁簡牘的麻繩都很好地保存下來,在水泉子可以“觸摸”來自兩千年前的文字之美,水泉子兩千年的簡牘和墨色清晰的文字,以其特有的方式為我打開了一部浩瀚的史書。
永昌水泉子古墓亡佚千年的兒童啟蒙七字科教書漢簡《倉頡篇》,木簡19——20厘米,是秦漢時期普通書記和兒童啟蒙讀物,《倉頡書》是從《易經》《詩》《書》《禮》《樂》《春秋》摘抄的一些句子,倉頡書將《論語》《孝敬》摘抄的一些句子,作為兒童學習的科教書,是中國兒童最早的啟蒙讀物,一部分為七言本《倉頡篇》,另一部分為《日書》——《水泉子漢簡初識》《水泉子漢簡初識》字數簡約130枚,為秦漢時期廣為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課本,為秦國丞相李斯所做,漢初《倉頡篇》是中華文化最早的兒童啟蒙讀物。
圖水泉子漢簡。
水泉子(現永昌縣紅山窯鄉水泉子村)漢簡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七言本《倉頡篇》,另一部分為《日書》。我在考古論文《水泉子漢簡初識》抄錄了幾句
《倉頡篇》原文, 倉頡作書,
以教后嗣,幼子承昭。
謹慎敬戒,茍務成史。
計會辯治,超等軼群,
出尤別異初雖勞苦。
卒必有喜,子承昭唯母。
歲月悠長,水泉子漢墓發掘的漢簡《倉頡篇》,讓我感受古人的心跳,震起我胸中深埋的創傷,又仔細地略略讀了幾遍,當我讀到這么幾句:《水泉子漢簡初識》日書記載其中封二:11為紀年簡,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本始二年(前72年)。
《水泉子漢簡初識》日書記載的年代為“本始二年(前72年),簡中有張掖、酒泉等地名,應與這一年五將軍出擊匈奴有關,但這應該是追敘,而不是實錄,故墓葬年代不應以此來斷定。” 五將軍出擊匈奴有關的記述,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進入了無邊的思考之中,我粗略的知道一點歷史知識:“《水泉子漢簡初識》這么幾句: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那一年漢昭帝死了,漢宣帝劉洵繼位。”歷史是不能復制和還原的,我隱約地給歷史來了一個假定,假設墓主人壽命五十歲或者七十歲,我往前推50年或者七十年,一段波瀾壯闊的畫卷呈現在面前。 3李陵與司馬遷友誼的歷史悲情畫面再考證。李陵生活的年代。(前134——前74年)字少卿。司馬遷(145前——約87年)。我又對照《水泉子漢簡初識》日書記載的內容:“本始二年(前72年),簡中有張掖、酒泉等地名,應與這一年五將軍出擊匈奴有關。
但這應該是追敘,而不是實錄,故墓葬年代不應以此來斷定。我陷入了無盡的遐想之中,還得找資料,應對論述·····
天漢二年,三人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祁連山)《漢書,李陵蘇建傳》。
李廣利,女弟李夫人有寵于上,產昌邑哀王——《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的首虜萬余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幾不得脫,漢兵物故什六七。漢又使因杼將軍出河西,與強弩都尉會涿邪山,亡所得。使騎都尉李陵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漢以北千余里,與單于會,合戰,陵所殺傷萬余人,兵食盡,欲歸,單于圍陵,陵降匈奴,其兵得脫歸漢者四百人,單于乃貴陵,以其女妻之——《漢書.匈奴傳》。
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祁連山)。召陵,欲使為貳師輜重,陵召見武臺,扣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將軍”上曰:“將惡想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陵對:“無所事騎,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因召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漢書,李廣蘇建傳》。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下.孝武李夫人傳》。
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的首虜萬余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幾不得脫。《漢書.匈奴傳》 。
我搜集這一些史料,在拼湊一個故事,這些史料可以印證一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是一個故事,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共同交織成一幅歷史悲情畫面。
圖漢軍用的箭鏃。
公元前99年,孝武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從酒泉過來,與駐扎在民勤匈奴右賢王單于,在焉支山大馬營草灘相遇,剛開始貳師將軍李廣利大獲全勝,斬殺匈奴一萬多人。右賢王單于從永昌縣毛卜喇突入一支奇兵,把貳師將軍李廣利圍在焉支山一旦,貳師將軍無法脫身,漢朝士卒奮力死戰,戰死兩萬多人,大漢王朝派路博德校尉在涿邪山(蒙古國南戈壁省古爾班賽汗山)采取圍魏救趙之勢,襲擾匈奴單于后方,讓匈奴單于從焉支山(大馬營草灘)分兵,減緩貳師將軍李廣利在祁連山的壓力,讓身陷絕境貳師將軍李廣利脫身。
因杼將軍出河西,與強弩都尉會涿邪山,《漢書.匈奴傳》。
使騎都尉李陵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漢以北千余里,與單于會,合戰,陵所殺傷萬余人,兵食盡,欲歸,單于圍陵,陵降匈奴,其兵得脫歸漢者四百人,單于乃貴陵,以其女妻之——《漢書.匈奴傳》。
飛將軍李光之孫李陵主動向漢武大帝請纓,率領五千步兵作為一只偏師同時出征,襲擊匈奴的后方,在浚稽山(蒙古土拉河,阿爾泰山一部)李陵碰到了匈奴八萬騎兵,李陵率領五千孤軍和匈奴血戰。浚稽山(蒙古土拉河,阿爾泰山一部)土丘上滿地的鮮血,染紅了整個浚稽山(蒙古土拉河,阿爾泰山一部),飛將軍李光之孫李陵和自己的部下身陷重圍,李陵站在土丘上高呼:“我們是大漢的子民,匈奴殺我子民,淫我妻女,搶我財產,我們與匈奴勢不兩立。士卒揮舞著兵戈,也大聲的吼叫著,“我們是大漢的子民,匈奴殺我子民,淫我妻女,搶我財產,我們與匈奴勢不兩立。”殺啊,成排的士卒倒下了,浚稽山(蒙古土拉河,阿爾泰山一部)汗水與鮮血交織在一起,浚稽山溝壑小溪清澈的溪水變成了血紅色,土丘山上,士卒的尸體堆砌在一起。李陵用衣袖抹抹額頭的汗水,汗水透著血色,他抬頭看看照耀著漠北草原的紅色太陽,太陽耀眼得讓李陵睜不開眼睛,李陵疲憊了,戰場上將軍身體不是自己的,疲憊不敢疲憊,李陵揮舞著戟,那顆頭盔下面永不曾低下的頭顱,是所有士卒生還的希望。“沖啊”。李陵沙啞的嗓子近乎嘶鳴。 “ 將軍,你是大漢的旗幟,你不能上”。偏將軍陳易樂跪下了。“死負何求?大丈夫當里立萬世功名。”李陵一腳踢開陳易樂。“貪生怕死之輩,和我一起沖。”“將軍死不足惜,你是5000名士卒旗幟,將軍不能有閃失。”偏將軍陳易樂苦苦哀求。抱住了李陵的大腿。“將軍,你戰死了,誰帶我們突出重圍呢?”偏將軍陳易樂淚如雨下。戰場上男人是不輕易掉眼淚的, 此時李陵才明白,作為一個將軍在戰場上戰死容易,但是還有比戰死更加艱難的事情,那就是活著,“死易,不死難”。 李陵立功心切,他向漢武帝主動請纓:自己獨率五千步兵向匈奴北部腹地出擊,,以分匈奴軍力,減緩貳師將軍李廣利壓力, 李陵反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孤軍深入勞師遠襲,乃兵家之大忌,當初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匈奴并沒有那么不堪一擊。“這里是我的葬身之地,我不死,誰死?”“原求得一支救兵,重整大漢雄威。”偏將軍陳易樂下跪,下面同時也跪下了幾十個大漢健兒。李陵帶領部下殺開了一條血路,偏將軍陳易樂趁匈奴潰散帶領幾十個大漢士卒騎馬突出了浚稽山,向南涿邪山(蒙古國南戈壁省古爾班賽汗山)尋找路博德校尉的步兵。匈奴的騎兵又沖上來了,李陵拉開了弓箭,帶領二百名弓弩手壓住了陣腳,手下士卒也拉開了弓弩。匈奴騎兵如潮水般涌來····· “把重傷士卒放在車上,輕傷者推車,其他人持兵器搏戰,撤退,弓弩手殿后”。李陵發出了命令。李陵和士卒退到一個山谷里,匈奴騎兵又上來了,“殺,我們是大漢的子民,匈奴殺我子民,淫我妻女,搶我財產,我們與匈奴勢不兩立。”李陵和士卒咆哮著,殺向了匈奴。李陵帶領士卒殺得匈奴血流成河,李陵士卒自身也傷亡很大。
圖漢朝軍官用的劍。
李陵與士卒被匈奴包圍在一個據漢匈距邊境不過百余里的山谷中。
如雨之矢,愈發奮戰,箭矢用盡之,將士以車輻、尺刀與敵之搏,士卒多死——《漢書。匈奴傳》。
對一個失敗的將軍,撤退的時候有兩件事情最難做,一是遺棄自己昔日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的士卒,二要殺軍中士卒中的縫縫補補,違規招納服徭役的雜役女人(沒有正式編制)。關東群盜徒邊者隨士卒妻婦人——漢簡記述與士卒朝夕相處的李陵,在士卒中不會不知道女人的存在,五千士卒衣服的漿洗,縫縫補補,器物的補休,帳篷的紡織···離不開女人,大漢戍邊士卒中有女人是當時漢軍的一個潛規則,而現在李陵和部下要孤注一擲突圍,士卒中的女人就成為累贅。大丈夫應當立萬世之功名,李陵揮劍向一個女人砍去。“將軍”。女人慘烈地叫了一聲將軍,倒在血泊中。“將軍。”二百多女人女人齊刷刷跪在李陵面前。一個人,那能殺掉那么多人,李陵也是于心不忍,李陵揮劍,這個時候匈奴圍上來了,匈奴喊話了:“李陵將軍聽著,你如不降,這些被俘的漢軍士卒,我們都統統殺掉”。五千對八萬,李陵殺得匈奴丟盔棄甲,匈奴單于也不傻,要一個活著的李陵比一個戰死的李陵價值要大千萬倍。
死易,不死難,吾不死非壯士也,大丈夫一戰死疆場以充名節——《漢書.李陵蘇建傳》。
李陵看著跪在地下二百多名女人,又看看殘疾重傷的士卒,李陵一聲長嘆:“敗軍之將死易,不死難,無面目報陛下。”之后李陵走出營壘,向對手表示愿意投降,此時五千漢軍生還者四百余,停止廝殺放下了兵戈,在此之前,這位將軍曾率領五千忠誠的部下與十數倍于己的敵軍浴血奮戰了十多天……乃悉征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
圖漢軍用的瓦盆(銅制)
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史記.司馬遷自序》
李陵浚稽山兵敗之戰與永昌水泉子漢簡《日書》的關系,李陵與司馬遷關系猜想?虔誠地找到了《水泉子漢簡初識》考古資料,撥開了《日書》考古資料,找到了幾枚漢簡縮影照,其中幾枚漢簡有這樣幾行字:11為紀年簡,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本始二年(前72年)。年代為“本始二年(前72年),簡中有張掖、酒泉等地名,應與這一年五將軍出擊匈奴有關。但這應該是追敘,而不是實錄,故墓葬年代不應以此來斷定。《水泉子漢簡初識》《日書》只能是珍貴的文物,沒有緣由,我如同中毒的病人,還是心有不甘,趴在書柜里查資料。
上欲陵死戰,詔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后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久之,上悔陵無救,曰:“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引軍,坐預詔之,得令老蔣生奸詐。”乃遣使勞賜陵余軍得脫者,——《漢書》
對一個投降變節之人,《漢書》大量記載,本身就違背常理,一個作家說:“有些人被歷史淹沒,但絲毫不影響他的偉大。”以上史料可以印證永昌水泉子漢簡墓主人是浚稽山兵敗之戰幸存者,或者是浚稽山兵敗之戰幸存者后代,被漢武帝重新啟用,
這名校尉只有一個選擇,將令難違。這些事件與《史記》作者司馬遷有什么關系呢?把這個題目暫時擱置一下,先談談簡牘,所謂的簡牘,漢簡用料并非竹子,而是河西走廊的胡楊、紅柳,在水泉子發現的古代簡牘質地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的木料,以胡楊、紅柳為主。所謂的簡也并非都是平直的窄木條,因為紅柳枝有木芯的原因,以紅柳為材質的漢簡大多被古人處理成夾角很小的三棱體,有兩個面都可書寫文字。
古代所謂的簡牘,“簡”是用竹、木削成的長條,“牘”是用竹、木剖成的板片。一個民族的消亡,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根,中國文化在那里?中國文化的根在那里?然而在2300年前的漢朝,小小木板上的文字,西漢王朝下至庶民上到貴族對文字的尊崇與敬畏早已成為一種傳統習慣,同樣小小木板上的文字滲進每一個士卒的思維與血液,小小的方塊字成為士卒的精神支柱,幾乎遍及大漢王朝的每一個角落,作為深入匈奴腹地,廝殺的李陵五千步卒,李陵作為將軍,不得不考慮士氣。作為文字載體木板,士卒人人有一塊,士卒揣在身上,比生命還重要,大漢王朝利用文字擬制各種文書,表達自己的意志,顯示權威,對文書的應用極其重視的。
有一個實例可以見證,這種現象對古人有多重要。古代一種巫術,木板上刻上詛咒人的話語,謂能以詛咒制勝,壓服人或物。
元壽 二年,單于來朝,上以太歲厭勝所在,舍之 上林苑 蒲陶宮 ——《漢書·匈奴傳下》。
可見簡牘對古人影響之大,士卒在木牘上刻上一個或者兩個吉祥的字,把刻字的木板帶在身上,甚至比士卒帶的食物和水重要,簡牘與士卒的生命息息相關,士卒如果不戰死,木牘是不會丟棄的。李陵主動請纓,李陵又是漢武大帝特批的,大軍出征,李陵邀請皇帝辦公室主任司馬遷為出征大軍木瀆上刻幾個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恰好達到滿足士卒意念的心靈安慰。
李陵邀請皇帝辦公室主任司馬遷士卒心理上也可以接受,畢竟司馬遷是西漢王朝漢武帝時代簡牘佼佼者。而對于司馬遷在大軍出征大軍木瀆上刻幾個字是平常的小事,視為正常的工作,忘記也很正常,可是對李陵就不一樣,能邀請到皇帝辦公室主任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西漢朝代文書處理程序已初具雛形,尤其各地軍政機關的公文正式發出之前,文書(令史)人員要對公文進行整理、編號、寫篇題,使之成冊的過程,簡牘在遍聯之前,先要對公文按照順序進行排列編號。
用現在的眼光,皇帝辦公室主任司馬遷即是義不容辭的工作,又可以幫助朋友,為提高士氣。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史記.報任安書》。
所以《史記.報任安書》并不是司馬遷直接的思想感情表達,司馬遷還有言不由衷的心結,不是冷漠無情,而是生活就是如此。 李陵浚稽山兵敗變節投降,朝野震動,漢武帝對李陵沒有戰死沙場非常不滿,李陵部下陳易樂歷經艱險,突圍的脫,“你有何面目見陛下矣。”得到的結果就是漢武大帝震怒。 “鄙人不負陛下所托,不辜負李陵將軍旨意,突圍求救,將軍變節投降,鄙人有望辜負陛下所托也?”裨將陳易樂回到家中,拔出了寶劍感嘆:“鄙人無力求得救兵,以性命報五千兄弟也!”裨將陳易樂把寶劍橫在脖子上,“鄙人不負國恩”。橫刀憤而自殺。漢武帝震怒,下令把李陵母親、妻子、孩子、弟弟處斬。
作為皇帝辦公室主任司馬遷,精通文史,諳熟宮廷斗爭規則,為什么要為李陵辯護?司馬遷有強烈的同情心,李陵獲罪,首先戰死沙場的4500士卒徭役不能免除,每戶還得有一個成年男子頂替戰死沙場的士卒,這種徭役在古代一戶人家是多大的負擔。
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徭役——《漢書.霍去病傳》。
司馬遷作為文字載體木板簡牘刻寫的佼佼者,簡牘士卒人人有一塊,司馬遷和下層士卒打交道的機會多了,同時浚稽山兵敗之戰400名幸存者還因為李陵連累而獲罪,不但沒有尺寸之功,還要充軍、流放、家屬將成為罪人,不但不能免除徭役,還要承擔大漢王朝最繁重的徭役,情以何堪。
吏民亡,盈卒歲,而償之日·····《二年律令.亡律》。
4500士卒戰死了,一個家庭還得服徭役,服不了,還得治罪,歷史在黑暗中總會有一絲光亮,劃破時空,黑暗中的光芒不是因為司馬遷高尚,也不是因為司馬遷勇敢,而是司馬遷知道,有些事必須做,大漢王朝需要這種聲音,士卒、還有士卒的家屬也需要關心。萬古冤魂需要撫慰,恰如在這個時候,司馬遷是最契合的一個點,司馬遷與其說是為李陵辯護,還不如說是為道義與公正辯護。
司馬遷的工作是編寫史書,起草文書,兼管理國家典籍和天文歷法,在李陵獲罪辯論集體沉默中,朝廷上司馬遷滔滔不絕,口如懸河,這種舉動和他的身份嚴重不符,就起職務而言,司馬遷還沒有說話的權利,司馬遷和其他人公開唱反調,其一職務不對等,其二與身份嚴重不符。
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北首爭死敵,然其所摧敗,亦是暴于天下,彼之不死,亦欲得當以報漢也——《漢書.李廣蘇建傳》。 司馬遷不為李陵辯護,確切的說司馬遷是為浚稽山兵敗之戰5000名將士辯護,司馬遷的辯護讓絕望浚稽山兵敗之戰5000名士卒或者士卒家屬看到了希望,以腐刑對身體摧殘扼殺司馬遷意志為代價。漢武大帝也可以對司馬遷處以腐刑,也可以處斬李陵以及李陵的家人,但是漢武大帝逆行倒施行為讓駐守河西邊關將士的不滿,民意不可違也,一切好的壞的終將也會逝去。
乃遣使勞賜陵余軍得脫者,——《漢書》。
漢武大帝不可能把戍卒全換下來,他自己戍守,所以不得不犒勞,也不得不啟用浚稽山兵敗之戰幸存者,對司馬遷重新評價,給予重要工作,就是對司馬遷的肯定,司馬遷得到了下層士卒的擁戴,自此大漢王朝少了一個平庸的文臣,司馬遷政治抱負終結,西漢少了司馬遷、李陵這樣的青年才俊,西漢王朝走向沒落。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仆又茸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史記.報任安書》。
簡牘在水泉子流傳背后的猜想。漢武帝把移民實邊當做漢王朝的一大戰略措施,進行了精心組織和實施,它既解決了保衛邊防,有補充了河西入口,為開發河西,發展省城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或以關東以貧,或以抱怨過當,或以背逆亡道,家屬徒焉····《漢書.地理志》。
乃遣使勞賜陵余軍得脫者,——《漢書》。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史記.報任安書》。
史學巨匠是孤獨的,即便是司馬遷說真話,有時候也是言不由衷,作為一個編寫史書,起草文書,兼管理國家典籍和天文歷法,的史家撰寫能手,司馬遷知道為變節者辯護的利害,司馬遷為李陵部下500人辯護,為那些死戰的士卒辯護,大漢王朝朝廷的暗角,司馬遷說出來也沒有人相信,史家巨匠是孤獨的。漢武帝撫慰浚稽山兵敗之戰殘余士兵的行為,然自劉向,楊雄搏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嗚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難矣哉!——《漢書.司馬遷傳》。
漢武帝撫慰浚稽山兵敗之戰殘余士兵的行為,對司馬遷重新給予了重要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無聲的認錯。一個將軍在戰場場上生命就不是你的,李陵面對手下二百多名女人,是斬殺還是放生,發出了“死易,不死難”的感嘆后終于投降了匈奴。古人云,大戰之后,必有兇年,窮兵黷武的漢武大帝,殘殺漢民的匈奴也已奄奄一息,也逃不脫戰爭法則,大戰之后必須休養生息,浚稽山兵敗之戰之后大漢王朝與匈奴處于戰略相持階段,匈奴與西漢王朝達成了一種默契,匈奴在軍事、經濟上失去了戰爭潛力。而漢軍要與匈奴開戰,必須將幾十萬軍隊和民夫開到大漠以北,耗費巨大,并且即使漢軍戰勝了匈奴,也沒法在漠北立足,還得退回來。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目的就是說服匈奴讓出河西祁連山,,祁連山支脈焉支山,也就是漢樂府詩中所唱的“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那座山。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祁連山支脈焉支山家園,匈奴人只好在大草原里漂泊流浪,當然會引起匈奴上層的動蕩,政治意見的分歧,漢武帝讓匈奴讓出祁連山,用心是非常險惡的,等于讓匈奴讓出了富饒的家園,一大半匈奴人不能接受,也是蘇武被扣押在匈奴長達19年的最根本原因。投降匈奴的李陵和被扣押蘇武見面了,蘇武并沒有史書寫的那么高尚,李陵也沒有那么卑劣,李陵說出了他投降的理由:“遠離異國,古人所悲,望風懷思,能不依依?然雖孤思,漢亦負德。”李陵也并沒有說服蘇武投降匈奴,故人見面談論的并不是國家大事,而是一些家常小事,見了故人蘇武,李陵想起司馬遷為自己辯護,偏將軍陳易樂憤而自殺,自己的母親、妻兒····還有戰死匈奴的4000多名士卒,李陵憤而不言,只能沉默。蘇武也并沒有慷慨激昂,人生詭秘和無常,并不是蘇武能左右的,史家用曲筆的手法記述了這件事情。李陵讓匈奴老婆屢次趕著牛羊帶著酒食送給蘇武,助其讀過難關。蘇武大義凜然只能是個笑談,李陵給予幫助蘇武不接受,而李陵老婆闞予公主牛羊與酒食給予蘇武,蘇武就接受,就是用這樣的筆法,蘇武回到了漢朝,但已投降的李陵卻無顏再回到漢朝。“諸公已矣!陵歸易耳,然龍宮不能再辱。”李陵只能選擇自己選擇的路,無法回頭,只能在匈奴孤獨的老死。匈奴人從祁連山退出去了,固守河西水泉堡(永昌紅山窯水泉子村)兵站,之所以選擇水泉子,水泉子北二三百公里即是阿拉善戈壁,戈壁北面緊連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試想,穿行在戈壁、大漠之間,不管是駝隊,還是馬隊,如果不能及時補給用水,生存都成問題,還奢談什么戰爭。在水泉子建造著屬于自己的兵站——他們選擇了水泉子,也許駐守水泉堡浚稽山兵敗之戰幸存者,這里是戰場,是前線,匈奴人撤出了焉支山,而西漢王朝校尉駐守在這里,雖然極不情愿到河西來,但是這位校尉還是帶著家屬,小孩,踏上了河西的征程,固守長城。匈奴人入侵,天大風及降雨,不舉燃者,亟傳檄告入,走馬馳,口以夜,急疾口,匈奴入侵。天氣惡劣,無法點薪,則因立即寫書面報告馳送上司——《品約》第十六條長城一道墻隔開了兩個民族,匈奴無文字,沒有文字的民族,無法記錄本民族的歷史,是匈奴消亡的根本原因,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根。水泉堡兵站旁的水泉子泉眼,春夏秋冬,流暢了二千三百多年,貧窮的水泉子能否擔負中華文化的根?水泉子漢簡的內容,形象描繪出長城要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生動畫面,深入挖掘經典蘊含的思想史價值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只是粗略猜想式的方式談談對那段歷史的看法,純粹是業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