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賣合同中保留標的物所有權指的是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先約定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歸屬賣方所有,在買受人完成全部合同價款的支付后,該標的物的所有權才歸屬買受人。雖然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較晚,但標的物的轉移占有發生的較早。買賣合同中保留標的物所有權的情況在實務中并不少見。例如在部分車輛貸款業務中或者商事合作業務中,均可能存在保留標的物所有權的情況。雖然買賣合同中當事人可以做出此種所有權歸屬的約定,但是一旦真正發生買受人無法依約付款時,由于標的物仍然歸屬買受人占有,出賣人要實現收回標的物的目的,并不容易。尤其對于并未辦理標的物擔保登記的情況而言,出賣人的追回風險明顯增大。關于該類問題的解決,我國即將實施的民法典其實已經關注到。下面我們從民法典的角度來看一下該問題的解決方案。
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出賣人保留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在標的物所有權轉移前,買受人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出賣人損害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出賣人有權取回標的物:(一)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支付;(二)未按照約定完成特定條件;(三)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出賣人可以與買受人協商取回標的物;協商不成的,可以參照適用擔保物權的實現程序。
在民法典出臺之前,出賣人在發生上述法定情形后一般需要經過啟動民事訴訟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啟動民事訴訟程序時,出賣人一般會同時對被買受人實施占有的標的物進行保全。不過實務中由于合同標的物往往已經被買受人隱藏,不少出賣人無法真正保全到合同標的物。由此給出賣人的權益維護帶來較大困擾。
民法典對上述問題的解決則是,出賣人可以與買受人協商取回標的物;協商不成的,可以參照適用擔保物權的實現程序。那么什么是擔保物權的實現程序?這個程序和普通的民事訴訟程序有何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出賣人不需要另行起訴了。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出賣人依據上述規定啟動的民事訴訟程序其實并非訴訟程序而是一種執行程序。在程序推進中,法院通過啟動對合同標的物的買賣、變賣來最終完成涉案財產的清償。注意這里僅僅是參照適用此法律程序。在實際操作中法院是追回標的物還是通過處置合同標的物進行清償,則需要根據出賣人的訴求和買受人實際情況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