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文化之邦、禮儀之邦,這種文化禮儀可以說滲透到了方方面面,皇家宮殿便是其中的一大載體。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為了體現皇家的威嚴,也為了滿足帝王的奢侈,每一朝幾乎都會大興土木。從秦始皇的阿房宮到明清的紫禁城,古人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可惜最后都毀于戰火。如今,保存完整的皇家宮殿只有故宮還依然存在。
故宮原名紫禁城,修建于明朝朱棣時期,歷經明清五百多年的歷史,經過無數次的擴建,數十位帝王、帝后在這里生活、斗爭、祭祀,紫禁城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記憶。紫禁城中沉淀的歷史與故事,使得它如今看上去更加的神秘。
而紫禁城中最神秘的一道門,莫過于東華門。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就為大家細細說來。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十分迷信的,尤其是帝王,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都講究合乎禮法,不允許有任何的偏差。因此,故宮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不是憑空而建的,都有一定的規矩與隱喻,即使是再繁瑣,也不準有絲毫的改變。但是東華門卻是一個例外,它的修建完全不符合正常的皇家禮儀。
清朝時期,皇家宮殿的門上都要鑲嵌金釘,而這金釘的數量十分講究,必須是橫九豎九。為什么是九呢?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中最大的數,不僅象征著皇帝的威嚴,也隱喻著王朝的長盛不衰。因此,除皇家之外,其他人是不準在門上使用九九八十一顆金釘的。
作為紫禁城的東門,東華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門上的金釘卻使用了縱九橫八的排列,整整少了一排。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關于這個問題歷來是說法不一,專家也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有一種說法是工匠把門釘造大了,還排成九排的話不夠美觀,因此少了一排。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要知道古代為皇家修建宮殿,一旦出錯分分鐘是掉腦袋的事,誰會把自己的性命不放在心上呢?其次則是皇帝不差錢,就算造錯了,再重新造就是,沒必要因此違背禮法。
另一種說法則是東華門靠近太子的東宮,是專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但是太子顯然不能比皇帝大,因此在門釘上少了一排。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皇后、皇太后出殯時都由東華門出,被俗稱為“鬼門”,所以門釘數用陰數。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在陰陽五行中,東南西北中分屬木火金水土。在故宮的南北軸線上,是火生土、土克水的關系,即外生內,內克外,為了避兇化吉,故宮的設計者巧妙的將木化為陰木。既不失帝王之尊,又巧妙的化兇為吉。
如此這樣的隱喻,紫禁城中還有很多,可見故宮的設計者不僅精通建筑學,對中國的風水玄學也有相當高的造詣。而帝王們對于這樣有著吉祥意義的隱喻,也是樂此不彼。
對于這幾種說法,你認為哪一種最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