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急診醫生首診的患者,大部分都沒有明確診斷,以急危重癥為主,患者瀕臨死亡,家屬心急如焚,情緒可想而知。對此急診醫生不光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成熟的策略,還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時機和溝通技巧。溝通不到位,醫生全力施救后,家屬對此難以理解,易引發醫療**。本文以急診科數多棘手情況采擷五種較為常見的情形,簡析該如何把握時機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
1.準確診斷 時時溝通 病史不清 患者危重
一老年患者,既往高血壓史突發劇烈背疼來我院就診,排除心梗,確診為主動脈夾層。初步治療病情穩定后,馬上向家屬講明患者的病情及預后。
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應在詢問病情、初步判斷、穩定生命體征后,立即簡短、清楚地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及可能后果,不宜與家屬長時間溝通;待患者病情趨于穩定,病因逐漸明朗后再詳細溝通;如果患者病情惡化,考慮終將不治,則應邊搶救,邊溝通。給家屬一個接受的時間,否則很有可能因為溝通不到位而產生**。
2.搶救過程透明化 病史清楚 患者危急
72歲女性患者,多年冠心病史,突發昏厥入我院急診。入院時患者出現休克癥狀,檢查顯示患者為大面積心梗。搶救過程中患者心跳停止,半小時后仍無心律,家屬知曉后都情緒激動地沖入搶救室,這時醫務人員將急診室窗簾拉開,繼續搶救并由急診醫務人員拿著患者即時檢查結果(如心電圖等),不斷和家屬溝通,20鐘后患者心跳仍未恢復,家屬很理解并最終放棄搶救。
急診的醫患**大多是家屬對醫療過程不滿意和醫患溝通不到位造成的。病史清楚的危重患者,讓家屬了解搶救過程和時刻溝通必須貫穿于搶救始終。將搶救過程透明化,讓家屬清楚地知道醫生正全力搶救病人;時刻溝通,給家屬接受的時間和過程。
3.及時全面的告知 留院觀察病情突然加重
65歲男性患者,突發頭暈,頭部CT顯示無異常,考慮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家屬認為患者癥狀較輕,不愿住院。醫生意識到疾病的危重性,勸患者留院觀察。期間,不間斷觀察患者的反應、詢問病情,家屬漸漸對醫生產生信任。觀察過程中患者言語不清并突然失語,家屬當即同意并配合救治工作。治療后患者可自由交談,家屬已由原來的不信任轉為感激。
當患者留院觀察時病情加重可能致死,如不及時溝通,往往會誘發醫療**。急診醫生要多觀察患者多與家屬交流并爭取家屬的配合和理解,否則患者加重,家屬會認為是醫生失職而引發醫療**。
4.溝通交給專科醫生 外科急癥
外科急癥多是外傷所致的多發傷及復合傷,患者流血較多,傷勢明顯。溝通在此時處于次要地位,重要的是馬上實施治療,搶救患者生命。
醫生實施救治后簡短了解傷情,應該把詳細溝通的過程留給專科醫生;如果病情極重,與家屬詳述無義,可能耽誤救治,初診后應馬上通知相關科室進行手術。
5.詳細記錄診療全過程 突發急癥 家屬不在場
對于家屬沒在身邊的患者,醫生應進行更為詳細全面的診療記錄,如患者入院情形、各項檢查等細節,如有條件可用錄像機把患者的診療全過程錄下來,以便找到家屬時詳細交代患者情況,以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和理解。
急診醫生掌握良好的溝通時機和技巧,才能很好的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給患者以最好救治的同時避免醫療**的發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