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患者問“大夫,聽說高血壓可以引起腎臟病,腎臟病也可以出現高血壓,那我的高血壓是因為腎臟病引起的還是腎臟病是高血壓引起的呢”?
高血壓與腎臟病常常同時存在,由高血壓導致的腎臟損害統(tǒng)稱為高血壓腎病,由腎臟病繼發(fā)的高血壓統(tǒng)稱為腎性高血壓。如果病史清楚,孰先孰后,表現又比較典型,兩者似乎不難區(qū)分。但臨床上常常情況復雜,需要仔細鑒別。
長期慢性的高血壓造成的腎損害往往是良性小動脈腎硬化,臨床上首先是由于腎小管間質缺血造成的尿濃縮功能減退,患者夜尿增多,尿檢可見小管性蛋白增多,且一般<2g/24h.隨著病程延長,病情緩慢進展,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而尿蛋白增多不明顯,一般不伴有血尿。如果發(fā)生了高血壓危癥,也就是惡性高血壓伴隨有高血壓靶器官的損害,腎臟損傷的表現一般稱為惡性小動脈腎硬化,包括急性發(fā)生的蛋白尿增多,血尿和腎功能衰竭。因為此時的蛋白尿可以是大量的,達到腎病綜合征范圍,血尿也可以是肉眼血尿,所以需要與腎小球疾病進行鑒別。
而腎性高血壓也有兩種,一種是容量依賴性的,常常由于腎功能衰竭,尿量減少,有效循環(huán)容量增加導致血管床壓力增大造成。另一種是非容量依賴性的,因為腎組織結構損害和功能損害,導致體內舒血管物質和縮血管物質的生成和代謝發(fā)生改變,而且縮血管物質占據優(yōu)勢,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所以,一般腎性高血壓要么伴有明顯的尿量減少,要么腎臟病病理改變較嚴重。
高血壓腎病患者面色大多潮紅,有“紅臉高血壓”之稱。高血壓腎病是指原發(fā)性高血壓引起的良性小動脈腎硬化(又稱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和惡性小動脈腎硬化,并伴有相應臨床表現的疾病?;颊咭话隳挲g較大,常有高血壓病史5~10年以上,或有原發(fā)性高血壓家族史。患者早期僅表現為夜尿增多,常合并有眼底病變、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動脈硬化和(或)腦血管意外史等疾病,繼之出現蛋白尿或短暫性肉眼血尿。一般患者是先有高血壓,以后才有腎損害。
高血壓腎損害的患者一般年齡較大,常常有原發(fā)性高血壓家族史,先有高血壓,以后才有腎損害,如蛋白尿、腎功能異常等等。長期慢性的高血壓造成的腎損害往往是良性小動脈腎硬化,由于腎小管間質缺血造成腎臟濃縮功能減退,患者常常出現夜尿量增多,尿檢可見腎小管性尿蛋白增多,一般24小時尿蛋白不超過2g,也不出現明顯的血尿,除非出現惡性高血壓。隨著病程延長,病情緩慢進展,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而尿蛋白增多不明顯。此外,出現高血壓腎損害的同時往往還有高血壓引起心、腦、外周血管或眼底損害的表現。
腎性高血壓分為腎實質性高血壓和腎血管性高血壓,腎實質性高血壓包括腎小球疾?。I炎、腎病綜合征)、腎小管間質疾病、腎衰竭等引起的高血壓,腎血管性高血壓主要是由腎動脈狹窄引起的高血壓。典型的腎性高血壓是腎臟損害在先,出現高血壓在后或二者同時出現。腎實質性高血壓的患者通常年齡較輕,常常沒有高血壓家族史,腎小球疾病引起高血壓的患者尿蛋白量往往較大,血尿可以比較突出。腎血管性高血壓患者能發(fā)現腎血管的異常。
有些患者可能是高血壓和腎損害同時發(fā)現,平時又沒有測量過血壓,以前也沒有做過腎臟病相關的檢查,這時候鑒別起來就比較困難,有時甚至需要腎活檢協(xié)助診斷。
當然,不管是哪種情況,總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都是根據患者血壓、尿蛋白、腎功能的情況、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及其他合并癥來選擇藥物,爭取把血壓控制在我們希望的范圍內。但這兩種情況的具體治療也可能有所差別。某些腎臟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在我們給予有針對性的治療后,如果患者疾病明顯減輕甚至完全緩解,有些患者的血壓和尿蛋白都降到了正常水平,停用藥物后如果仍然能維持正常,這時患者就不再需要服用降壓藥了。
通過上述對高血壓腎病和腎性高血壓的介紹,您應該已經有所了解,希望通過上述的介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出現了這些病的癥狀一定要到正規(guī)腎病醫(yī)院進行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