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經歷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的治理,傳到李治(唐高宗)的手里已經是一片盛世,四海升平。但總有不甘寂寞的,這時的西突厥經過漫長的發展,終于有了實力,想借著唐太宗駕崩,高宗威望不高之際,于655年興兵自立王朝,脫離唐朝掌控。唐朝繼永徽二年之后的第二次對西突厥發動了剿滅戰役。然而,這場戰爭卻充滿了戲劇性,戰爭勝利了,但統兵的統帥被罷官,副統領被殺,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行軍大總管:程知節(混世魔王程咬金),時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征討西突厥
副大總管:王文度,小人一枚,忌能妒賢
前鋒統帥:蘇定方,戰功卓越,王文度眼中釘,肉中刺。
原西突厥一支的首領阿史那賀魯臣服于唐朝,并藉助唐軍擊敗西突厥可汗乙毗射匱,逐漸將西突厥各個部落(稱十姓部落)消滅兼并,擁兵十萬。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第九子李治繼位。阿史那賀魯看到有機可乘,于651年自立為沙缽羅可汗,脫離唐朝的管轄,于七月發兵攻打唐朝邊境上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唐朝于是發兵平定西突厥叛亂,即雙方第一次戰役,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僅僅攻克西突厥一個部落的營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次討伐戰役隨之來臨,但沒想到的,仗是打勝了,該受到獎賞的大統領卻被免官罷職,這又是怎么回事
永徽六年五月癸未(655年6月23日),唐高宗李治任命右屯衛大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前往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1]顯慶元年八月辛丑(656年9月3日),蔥山道行軍總管程知節攻擊西突厥軍隊,在榆慕谷與歌邏、處月兩部落交戰,獲得勝利,斬殺一千余人。副總管周智度攻吉突騎施、處木昆等部落的駐地咽城,破城,斬殺三萬人。取得了此次戰役的階段性勝利。
十二月(656年12月22日-657年1月19日),程知節率領部隊到達鷹娑川,遇到西突厥二萬騎兵,后來又有鼠尼施等其他部落的二萬多騎兵到來增援西突厥,唐軍前鋒統帥蘇定方帥五百騎兵前往攻擊西突厥軍,大敗西突厥并追擊二十里,殺死和俘虜了一千五百余人,所繳獲得馬匹和軍械堆積的漫山遍野,多的不計其數。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軍功,對程知節說:“目前雖然我軍取得了勝利,但軍士也死傷慘重,乘危輕脫,才是決定成敗的方法,不要急于此時繼續用兵。所以現在應該整理軍隊的隊形,并將輜重放在營地中加以保護,如果遇到敵人再進行戰斗,這才是萬全之策。”然后,王文度又謊稱得到了圣旨,因為程知節一味輕進,由王文度接替其統帥(節度)的職位,于是收回軍士停止追擊。兵士們連日騎馬穿著盔甲列隊,非常疲憊,有很多馬匹也瘦死了。蘇定方于是對程知節說:“唐軍發兵就是為了討伐突厥賊兵的,而今我們自己防守,停止不前,等到敵人來了再打必然失敗。將領和軍士都這么懼怕敵人,怎么能夠取得戰斗的勝利和建立軍功呢?既然皇帝任命您為大將軍,怎么可能中途以您的副手取代您呢,這件事情必然不是真的。應該將王文度關押起來,向朝廷去書信以詢問事情的真實”。程知節沒有聽從。唐軍到達恒篤城時,有很多原突厥部落前來投降,王文度說:“這些俘虜本來就是賊兵,不如都殺掉,分了他們的財產”。結果蘇定方又反對說:“這樣我們的作為和突厥賊人有什么不同?還有什么名義討伐突厥叛逆?”。王文度不顧蘇定方的反對,將俘虜全殺了,分了他們的財產,只有蘇定方沒有接受這些錢財。
軍隊返回后,王文度假傳圣旨,死罪,處死:程知節錯失戰機,被罷免官職。
這場討伐戰爭雖然唐朝取得勝利,但也沒能徹底消滅西突厥的有生力量,最終,唐朝還是發動由蘇定方帶領的第三次討伐西突厥的戰爭,取得全面勝利。
只會“三板斧”的混世魔王,在李世民時期可謂是順風順水,但到了晚年難免昏聵,偏聽偏心王文度之言,結果不得已高宗發動了第三次討伐戰爭,也使得“混世魔王”的一世英名,最后落個晚節不保。